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公关先生与他的学生> 第 70章 告别《中国经济研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70章 告别《中国经济研究...(1 / 1)

70、告别《中国经济研究》

何国栋在电话里很明白地提出来搁置《中国经济研究》一书,这说明这项研究无法进行下去了。这不仅仅是由于柴华的失踪,也许做这项研究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也许连何国栋参与该项研究工作的兴趣也没有了。时局的变化太快了,人们的心情与想法也变了。

周东又慢慢回想起了进行《中国经济研究》一书的来由,想起了读研究生时的一些往事以及与柴华的交往。

读研究生时,给周东讲授《西方经济学》的老师是一位叫希尔的美国年青人,大约二十七、八岁,希尔硕士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目前正在英国剑桥大学读博士。此次希尔来中国,一边在大学教习《西方经济学》,一边从事中国经济研究的资料收集工作

一天晚上,周东与同学卢真一起去学校外宾招待所拜访希尔。

他们谈到了两个议题:

第一、马克思经济学说在历史上的地位与现实作用。希尔认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就像当年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一样,对财富与资本的形成做了精辟的分析,有一定的历史地位。至于它的现实作用,中国人与西方人有不同的看法,他无须多做分析。

第二、希尔向他们推荐美籍华人左之庄先生的著作《中国经济分析》,这是一本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来分析中国经济的书。

希尔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中国经济,准备写一本类似《中国经济分析》的书。

这次访问对周东启发很大,他对西方经济学中分析研究经济的方法与工具非常感兴趣,也让他萌生了类似希尔的想法。

来到粤海大学后,周东的想法日渐成熟,他觉得左之庄的《中国经济分析》只是一个初步尝试,它所引用的关于中国经济的数据与资料太少了,分析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周东决定也写一本类似的书,并取名为《中国经济研究》。可是,他的知识还不够全面,对农业、农村以及人口问题没有研究,对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也不擅长。于是,他决定请柴华和何国栋一起来参与该项研究工作。

周东去社科院专门拜访了柴华,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柴华提出了关于《中国经济研究》的思路与计划。

刚开始,柴华也有些不以为然,他也许觉得周东有些胆大妄为。但是,他还是耐心地听完了周东的情况介绍。

当柴华听完周东的介绍后,顿时大声叫好,出乎意料之外,他竟然一口答应了。

周东至今还记得,临别时,柴华握着他的手说:这个想法很好,我积极参与,希望我们能做好这件事。

一般情况下,由硕士来主导一项研究课题,博士只是参与,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去年7月,周东去北京迎接切尼教授时,与柴华、何国栋一起讨论《中国经济研究》研究大纲和计划。柴华提出了自己研究部分的主要论点、论据和研究计划,同时又对周东提出的研究大纲,认真负责地逐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去年12月,柴华来粤海参加粤海发展战略研讨会,周东全程陪同柴华参观特区,并作彻夜长谈。他们从粤海经济特区的发展窥探整个中国的发展,从经济领域改革预言未来政治领域的改革,从“苏东之变”(苏联变革与东欧脱离社会主义阵营)到港台流行歌曲,无话不谈,无所不至。

他们着重讨论了3个问题:

第一、中国的人口流动、城镇化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在这一研究领域,柴华及其导师是有相当的权威的。柴华对粤海市政府过严地控制户口迁入略有微词,他认为:这完全没有必要,这会散失城市的凝聚力。粤海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也有责任走在全国的前列。

第二、港台流行歌曲及电视剧对中国内地的影响。柴华认为: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港台歌曲与电影电视剧并没有多深的文学涵养与艺术功力。它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它经济的优势,它的商人与商品所到之处,它的文化也随之所至。经济渗透伴随着的文化渗透,就好像好莱坞电影在世界各地流行一样。

第三,两人都一致认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随之而起的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革,最终都会导致政治体制的改革,并且,前者的成功与否又取决于后者。

当然,他们都不赞成苏联在政治体制方面采取的那种“休克式”的治疗方法。在中国,还是采取渐进式的改革为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在政治上也不断进行改革,最终成为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的国家。

现在,不知柴华今在何方,何国栋又提议暂时搁置《中国经济研究》。周东觉得有些可惜,但是,他也无可奈何。

再见了,《中国经济研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