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写作> 第十七篇 如何把爸爸去哪儿了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七篇 如何把爸爸去哪儿了写...(1 / 3)

谢谢你终于给我来邮件了。半年的确不算太久,但有的人已经历了苍海桑田。

阳光终在阴影后。你说你想写一部文艺故事,不是给自己的女儿说,“爸爸去哪儿了”;而是,想回答自己这半年来的反思和伤逝:“我的爸爸去哪儿了?”

是的,你的父亲去了天堂!但把“父亲”这个接力棒传到了你的手里。

写作有时候真的是一种自我疗伤的行为——或许不把这整个心路历程写出来,你就没有办法真正得到完整的治愈。

从这个意义上,我要对你说:开始写吧。

但是,由于编辑这个职业病,我又会不断地拷问:这样“写”有意义吗?“写什么”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如何写”是个问题。

我们要“如何写”才能让这个题材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或许,这也是你用这种方式纪念父亲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相信我,下面我略显残酷的“编辑拷问”,并不是要冒犯一种深沉而伟大的感情——我能够意会到但不可以言传你急迫中想要表达出来的东西——而正是希望这种深沉而伟大的感情能让更多人的体会到,从而明了在他们自己和自己的父亲之间已经、正在和即将发生的情感,或许可以做些什么,补救,或者珍惜。

有些东西,真的需要“广而告之”,才能让更多的人珍惜。不然,你何必直面自己的内心,迫切地想要表达出来?珍藏于心就可以了。

一.题名:《今年,爸爸肺癌了》

这样的题名肯定不行。

因为,“癌症”对于大家来说,都是一个常见的社会化话题——别人家得了癌症,最多只是表示一下“同情”。甚至,漠不关心。

尤其是对我们这样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人来说,我们要关心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关心自家老人的养老和小孩的教育问题,哪有闲心闲情去关心别人的问题?

在你觉得是天大的事情,在观众那儿,很可能就是“杯水里的风波”。

所以,对于大多数影视题材来说,“癌症”只是一个背景,而不是“核心”:像《有你就幸福》、《妈妈的花漾年化》……都是以“癌症”为背景;或者像《老有所依》以老人的得病作为背景——因为老人的病情是一个很普遍和常见的背景问题。(这个我不确定,需要核实一下。毕竟我并不专门研究影视。)

真正的主线是要以此为背景,反映的是“中青年人”遇到的社会现实、生活和家庭问题。

二.主线:“父爱”是什么?

父爱:“当一个父亲老去甚至离去的时候,另外一个父亲才真正成长和成熟起来……”

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当父亲正在老去甚至离去的时候,我们作为父亲还没有成长、成熟起来时,这个家庭或这个社会应该怎么办?

能不能锁定“父爱”,进行拔高一下?

父爱是一个普遍、集体和深沉的问题,但是,聚焦在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却更具有当下性、现实性和生活性:

2013年,文章《小爸爸》、《小儿难养》、《爸爸去哪里》……不都是在反映“爸爸”如何当、父母如何做……的社会性热点问题和群体性焦虑。

由此“点”引发,其实大家正在遇到的系列问题都是“我怎么当……”的问题:怎么做男人,怎么做女人,怎么做丈夫,怎么做妻子,怎么当爸爸,怎么当妈妈,怎么当儿女,怎么当上司,怎么当领导……

从“养老问题”引发出来的,不就是如何“当父母”、如何“做儿女”的问题吗?

我们如何对这些问题做出求解?

三.基调:让父母和儿女都有“代入感”的是什么?

这部作品的基调是什么?

温暖、成长、励志、奋斗……还是沉重、苦情、悲伤、黑暗和批评?

大家的生存和发展压力都很大。不可能喜欢看“太沉重”的东西。

这个作品也不能“太轻喜剧”,不能走幽默、诙谐和调侃的调子。

1.会有具体的医疗问题,但是,医疗政策上的把握不会有什么问题——不存在黑暗批评的问题。

2.会有因为“父亲癌症”而引发“家庭战争”,甚至各个儿女的家庭发生矛盾、冲突,但是,最终会有和解、谅解,为了父母而同衷共济。

3.父母的养老和疾病问题,加剧甚至催生了各个儿女自身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职业和事业问题、恋爱与婚姻问题、家庭与育儿问题……一度让他们处于失控的边缘,但是,他们将艰难地克服、战胜和超越,从而,带来自身的成长、成熟,以及自身和身边人与世界的重新平衡与谐和。

因为,观众群主要是这一部分人。这部分有一种“替代机制”和“补偿需求”——他们不喜欢看到怯懦、无能的人,不喜欢看到难题压身、无力解决的事情——哪怕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这样的人,他们也喜欢看到荧幕上是“另外一种人生”。

4.父母——在体现他们对疾病的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