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他从乡间走来> 第二十章 人生有多少转折点(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章 人生有多少转折点(一...(1 / 2)

春生选择在这个叫“樊汊”的码头下船,除了这里离春生家较近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春生要去拜见一个人,他高中时候的语文老师李源。

李源老师在春生的家乡是小有名气的诗人,也是春生高中时期唯一崇拜的老师。春生爱好文学,受李源老师影响是原因之一。

李源老师教高中毕业班,很忙,但还是留春生吃了顿便饭。

吃过饭,又聊了一会,春生便起身向李源老师告辞。

春生知道,李源老师白天授课,晚上还要经常熬夜写作,中午有午休的习惯,不能影响老师中午休息。

临别时,李源老师送给春生厚厚一堆文学刊物,其中大部分有李源老师发表的作品。

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创作是“神圣的事业”。不仅作家、诗人受人崇拜,而且文学爱好者,为数众多,充满激情。全国各地自发组织起来的“文学社”如雨后春笋。春生的家乡也不例外。其中以樊汊文化站和樊汊学校联合创办的“红杏文学社”最为有名,“红杏文学社”的刊物就叫《红杏》,由李源老师主编。

其实李源老师只教过春生高中一年级,后来由于家乡学校教育质量逐年下降,极度失望的李源老师才要求调离,调到现在的樊汊。李源老师的夫人就在这个叫樊汊的小镇做小学教师。李源老师调到妻子身边,从此夫妇俩结束了“牛郎织女”的生活。

这个叫“樊汊”的小镇其实是个古镇,过去很有名,在春生的家乡,有“小小樊汊赛扬州”之说。

=================

时值晚春,桃花、梨花早已次第开过,此时正是榆树的花期。

榆树花,春生的家乡叫“榆树钱”。这是种象形的说法,榆树花的花瓣像圆圆的古钱币。

榆树花期,花开飘花的季节,有点像柳絮飞舞。

走出李源老师家门,春生的心情有一点愉悦,因为终于见到了想念已久的老师。

走在樊汊大街上,两旁是高大茂盛的大榆树,一片片“榆树钱”像雪花一样,随风飞舞,落得春生满身都是。

樊汊到春生的家乡有三十多华里,不通船,更不通车。那时候没有乡村公路,都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土路。

走出樊汊集镇,走在回家的乡村小路上,春生的心情突然又变得阴郁起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个季节是乡村最美的季节,田野里一望无际,碧绿的麦苗,还有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可是这些金黄的油菜花,此刻在春生的眼里,却是那样的触目惊心!

这个倒霉晦气的春天,对春生来说,比以往任何一个冬天都要寒冷!寒冷一万倍!

现在回家干什么?!

不堪回首啊——

春生挨到天黑才走进自家的大门。

父母见他回来自然高兴,说不管怎么样,人回来了,人没事,就好!

春生却一直愁眉不展。回家后,春生没有和任何人细说过阜宁的经历。

春生一个躲在家里睡了好几天。睡了吃,吃了睡。

不见人,怕见人,没脸见人,什么人也不见。难为情,惭愧啊!

春生虽然不是一个性格孤僻,爱钻牛角尖的人,但此刻内心却非常孤寂,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理解他。

这种忧郁和失落几乎伴随着他的前半生。

春生是高傲的,但心高命不高。正像曹公形容晴雯的,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还是计划经济,国营企业一般不招“农民”。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农民工”这个词。农民在城市里几乎没有任何就业的机会,就是“爷爷托拜奶奶”托人人找关系谋到到事情做也挣不了几个钱,更不要说什么“前途”和“前景”。相反农村却出现了不少“万元户”。

因为三十多年前,即七十年代末,中国的那场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联产到劳,分田到户,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农村出现了种田大户,而且把一部分头脑灵活,有经营意识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些人或搞副业、搞养殖,或从事各种手工业,或做买卖(时称“投机倒把”,又叫“二道贩子”),这些人迅速发了财。

春生这时候也有许多选择。“荒田饿不死手段人”,高中毕业后,父母的意思,曾经希望他学一门手艺。而春生的心大,认为做手艺不能迅速“发家致富”,坚决不肯学。

阜宁回来之后,一段时间,春生曾经栽培过花木。——父母虽然没有明确反对,但也一点不支持。

春生培育过桑树苗、意杨苗,种植过甜叶菊,还有一种叫什么“洋姑娘”的东西。那可都是报纸上、收音机里宣传的致富热门产品。最能迅速致富的农作物经济!这些东西其实都很好生长,也不难管理,技术含量也不高,好学得很。但有一条,必须卖出去才能赚到钱。难就难在这里,春生没有销路,不懂经营销售。春生甚至还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