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以前的记忆,先从儿歌说起。
儿歌云: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
穿皮鞋,带手表,
一脚踢倒个美国佬。”
以上基本上就是那个时期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我的一张大字报”,打倒了**,批判牛鬼蛇神。那个记忆太模糊了。
印象中只记得儿歌里有一句:“**,大肚皮。”
王光美虽然被叫做“美女蛇”,但在大字报上却被画成一个又老又丑的女人。
对大字报上的“美术作品”印象最深的,当算“老鼠偷油”。
春生一直好奇,为什么好多大字报下面都要画一个大同小异的“老鼠偷油”画?至今想不明白。
想请高人指点,又怕被笑无知。
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在煤炭上当工人是令农村男人们羡慕向往的工作。女人们则以嫁给煤矿工人为荣,孩子们做梦都想有一个煤炭工人的爸爸。
总之,做煤炭工人的家属是令人羡慕的。有儿歌为证:
“伢儿伢儿,你别哭,
你家妈妈向哟北,
……
北边有徐州,
徐州有多好,
烧饼馒头尽你咬,
徐州装煤矿,
收到不会晏。”
“文化大革命”后期,从“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转变为“粮食生产为中心”,日子开始稍微有些好转。
78年,春生以数学成绩全乡第一(语文据说倒数),从村办小学进入乡办初中。这一成绩打破了这个偏僻村小的历史记录,成为当年小村的骄傲。
春生的学习在小学一直处于中下游,还留过级。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举手发言,语文连汉语拼音也不会。在班上年龄虽不是最小,但个子最矮,每学期都坐第一排,老师却对他视而不见,上课从不提问他。
春生虽然学习最差,个子最矮,可也没人敢欺负他。春生一般不主动与同学打闹,可谁要是招惹他,把他弄毛了,决不会有好果子吃。春生还手非常重、非常狠!
因为成绩差,春生小学里没小挨他妈打。春生妈脾气超级爆,而且暴力,常常捞到就什么,不管三七二十一,劈头盖脸地抽。
所以春生的暴力可能是基因的遗传。
春生挨打从来不躲避,这也是他的又一性格特点——倔强。
知道儿媳妇厉害的奶奶,虽然心疼宝贝孙子,却不敢出来拉劝阻拦。一是怕惹火烧身,儿媳妇“刨不动葍子刨黄瓜”,拿她当“出气桶”;二是怕儿媳妇打“憋气棒”,孙子雪上加霜,更加遭殃。
奶奶当面不敢吱声,只能在事后教导孙子:“下次你妈再打你,赶快溜!”
奶奶说了也白说。春生只要一犟起来,就把奶奶的话丢到爪畦国去了。甚至还犟嘴:“打吧,打死我你就称心了!”
女人终究心软,何况又是自己的亲骨肉?看着被自己打得鼻青眼肿,不成人形的儿子,又忍不住搂着抱头痛哭。
这是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啊!
春生的数学成绩迅速提升是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的。
77年春节后(“四人帮”倒台第二年),老校长退休,调来一位三十五六岁的年轻校长。
新校长姓吴,教萍数学。春生以前经常旷课,可是现在只要春生一旷课,吴校长下课后立马会赶到他家查问原因,搞得春生不胜其烦,从此不再迟到。
春生家和学校只有一河之隔。有道是,隔河千里远。三年级的时候,春生站在学校河那边,眼睁睁看着河对岸自己家和叔叔家草垛在冲天的熊熊大火中灰飞烟灭——失火原因是妹妹和叔叔家孩子玩火引起的。
就是这条大河经常让春生旷课。这条河上没有桥,只有上学、放学时间,才有专人摆渡。如果迟到,摆渡人已经离去,就不能过河,所以导致春生经常旷课。
回想起来,那时候的老师好像都很闲,有事没事就喜欢家访。只要有学生退学,老师更是三番五次往学生家里跑,上门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动员劝说家长让孩子上学,直到学生复学为止。
现在的老师才不会这样呢!现在的老师架子大。家长要腆着脸求他们,求他们不要对自己家孩子“另眼相看”。
不仅是架子大,现在的老师还很忙。也难怪,他们忙完工作,还要忙家教,忙赚钱。哪有闲功夫管你管他?!
吴校长家访很特别,不找家长告状,只和学生谈心。一遍又一遍问春生,“为什么不来上学?”“为什么不想上学?”
每每回忆起这些,都会让春生感动感激。
春生从此再也不好意思旷课了。春生的主要原因是对学习没兴趣,对成绩无所谓,由于对吴校长的好感,上课的时候(尤其是吴校长的数学),春生便会强迫自己努力去听讲。慢慢地,春生把对吴校长的好感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