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双唐记> 第六十四回 断后之战(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四回 断后之战(四)(1 / 2)

五人来到正厅旁的小客厅里,分宾主落座后,拓跋思恭摒退了侍从,几人才攀谈起来……

“……昔日潼关城破后,简参军是怎么死里逃生的?又为何与王大人来到此处?还请详细告之。Du00.coM”李克用首先发问道。

简翔闻言,双目现出回忆之色,缓缓道:“……城破之时,我随着一部分潼关兵士好不容易逃了出来,我们一行百十来人为了躲避齐军的追杀,在附近的深山中躲了两日,后来,听说齐军奔了长安,我们才从山中出来。大家得知潼关已失,便三五一群地散了,到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本来想寻找李将军,可又不知从何处下手,我在潼关附近的乡镇徘徊了数日,才打听到黄巢已经进了长安,天子逃向蜀中。于是我便想赶往蜀中,投奔朝廷。在入蜀的路上,又巧遇了王大人,才知道,大人奉了圣旨,来塞北公干。经我毛遂自荐后,王大人便把我留在手下听用,一同来到此地。”

“哦,原来如此……简参军能大难不死,再次报效朝廷,也是身为人臣之幸,今日在此相见,也确实了了克用的一桩心事。”

李克用顿了顿,又对王处存道:“王大人,自从克用离开长安,便与朝廷失去了联系,不知天子在蜀中一切安好?”

王处存忙道:“不满将军,天子在蜀中一切安好,并启用了免职官员王铎为相,在百官筹划下,如今正在积极联络各藩镇节度使,准备兵发长安,共讨黄巢……”

李克用闻听此言,点了点头道:“克用可否冒昧地问一句,王大人此次塞北之行,是否与此事有关?”

王处存捋了捋胡须,道:“正是如此,宰相王铎曾上奏天子,党项与我大唐渊源深远,可汗拓跋氏世受皇恩,此国难当头之际,已草拟圣旨,联合党项,共同对黄巢用兵……处存也正是为了此事,才奉旨来此。”

王处存话音刚落,拓跋思恭便道:“我党项自隋代以来,便追随中原政权,大唐定鼎后,又对我族爱护有加,几百年来,党项一直在大唐的庇佑下,屹立于西北之地,如今反贼黄巢已占据长安,拓跋思恭怎敢作壁上观?我已和慕容可汗商量过了,只要天子一声令下,我二人愿意率兵勤王。”

慕容兆也语气平缓地补充道:“拓跋可汗的话,也正是我慕容兆的意思。”

李克用听罢,心中却对拓跋思恭的计划有了些轮廓,首先,拓跋思恭与契丹修好,这是因为在吐蕃和鞑靼联合的压力下,党项与吐谷浑处于绝对下风,又不便多方树敌,才拟定的计划,其意在看出耶律阿保机的首要敌人也是鞑靼和吐蕃这一点。而另一方面,拓跋思恭与慕容兆又以助唐天子讨伐黄巢为契机,与中原加强联合,从长远角度讲多了大唐这个盟友,关键时刻,可以对契丹起到牵制作用,拓跋思恭的这两步棋,均是好棋。

王处存又道:“对于两位可汗的美意,我深表感激,待处存回到蜀中后,自然会把两位可汗的意思如实禀奏,天子自然不会亏待二位。”

拓跋思恭笑道:“党项与吐谷浑本是番邦小族,并不敢求天子赏赐,只愿大唐江山千秋万代,我两族可以永远为唐天子镇守西北大门。”

王处存当然明白拓跋思恭话里的意思,也笑道:“你我即为唇齿之邦,自然要相互扶植,这西北之地极其重要,也只有两位可汗镇守,天子才能高枕无忧。”

拓跋思恭与慕容兆闻言,自然心中欢喜……

王处存又对李克用道:“不知李将军今后有何打算?”

李克用并不隐瞒,直言道:“克用有意召集沙陀旧部,挥师南下,剿灭黄巢,迎接天子回京。”

“好,李将军果然大仁大义,英雄了得。实不相瞒,处存听拓跋可汗提起将军也在塞北,便很想见见将军,商讨一下大唐复国之事,如今真可谓一拍即合。”

李克用又道:“只是有一点,克用还有些顾虑……”

“所为何事?”

“克用手下兵士都是沙陀族人,如果冒然南下的话,恐怕引起北方各藩镇的抵触,如果误会克用有不臣之心的话,那就弄巧反拙了……”

王处存闻言,斟酌了片刻,才道:“李将军死守潼关的壮举,谁人不知,我想任何人都不会怀疑将军对朝廷的忠心,况且,如今正是朝廷用人之际,如果将军能够率领一支劲旅,讨伐黄巢的话,实是我大唐臣民之幸。我回到蜀中后,会亲自把将军的意思如实禀奏天子,到时候自然会有表彰将军的圣旨,将军可以凭借圣旨南下长安。”

李克用并不动声色,不紧不慢地道:“王大人可能没听懂克用的意思,克用祖辈就为朝廷镇守河东晋地,以晋阳、云州、晋州等地为立足之本,如今为了对抗黄巢,更需要一块立锥之地……”

王处存微一错愕,心中虽有一丝不快,但考虑到如今中原各藩镇为了保存实力,均不听从天子号召,才逼得他亲身来到塞北,寻求外族的援助。而像李克用这样肯听从号令者,自然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为了大局着想,还是笼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