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厚黑学:全本珍藏版> 第六十七章 平均地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七章 平均地权(1 / 3)

孙中山主张平均地权,他说:“令人民自己报告地价,政府只定两种条件,一是照原报的价抽税,一是照价由政府收买。这个办法,可使人人不敢欺蒙政府,不敢以多报少,或以少报多,效用是很妙的。因为人民以少报多,原意是希望政府去买那块地皮,假设政府不买,要照原报之价去抽税,岂不受重税之损失吗?至于以多报少,固然可以减轻税银,假若政府要照原价收买,岂不是因为减税,反致亏本吗?地主知道了这种利害,想来想去,都有危险,结果只有报一个折中的实价,法则之善,是再无有复加的。”(见《孙中山演说集》第一编《三民主义》)他这个办法,即是暗中运用力学原理。地价报多报少,可以自由,这是离心力,但是报多报少,都怕受损失,暗中有一种强制力,即是向心力,两力平衡,就成为折中之价了。孙中山讲民权主义曾说:“机器之发动,全靠活塞,从前的活塞,只能推过去,不能推回来,必用一个小孩子,去把它拉转来,后来经一个懒孩子的发明,逐渐改良,就成了今日来往自如的活塞,推过去了之后,又可以自动地拉回来。”这是由于从前的机器只有推出去的离心力,没得拉回来的向心力,后来经懒孩子的发明,把二力配置停匀,机器就自能运动不已,不需派人拉动了。外国对于地价一层,设专官办理,不时还要发生诉讼之事,就像从前的活塞要派小孩子拉动一样,偶尔管理不周,机器就会发生毛病,这是由于此种制度,未把二力配置停匀之故。孙中山定地价的法子,内部藏有自由和强制两个力量,这两个力量是平衡的,所以不需派人去监督,人民自然不会报多报少,真是妙极了,非怪他自己称赞道:“法则之善,无有复加。”

更以孙中山之考试制言之,中国施行考试制的时候,士子愿考与否,听其自由,这是离力,考上了有种种荣誉,使人歆(xīn)羡,又具有引力,二力是平衡的,所以那个时候的士子,政府不消派人去监督他,他自己会三更灯火五更鸡,发愤用功。现在的学生,若非教职员督课严密,学生就不会用功,就像从前机器中的活塞,要派一个小孩子去拉动一般。现在各省设教育厅,设省视学,各县设教育局,设县视学,各校又设校长和管理员,督促不可谓不严,而教育之窳(yǔ)败也如故,学生之嬉惰也如故,其所以然之理,也就可以想见了。孙中山把考试制采入五权宪法,厘定各种考试制度,以救选举制度之穷,可算特识。

综上所述,可知孙中山主义,纯是基于宇宙自然之理,其观察人性,绝未落性善性恶窠臼,我们用物理学的眼光看去,他的主张,无一不循力学公例而行,无一不合科学原理。

世界进化之轨道?

我的主张,可以二语括之曰:“对内调和,对外奋斗。”现在列强以不平等待我,故当取奋斗主义,等到他们以平等待我了,对外即改取调和主义。我们此时唯一的办法,在首先调和内部,必须内部调和,才能向外奋斗,能够向外奋斗,内部才能调和,二者是互相关联的,但是根本上调和的方法,尤在使全国人思想一致,要想使全国人思想一致,非先把各种学说调和一致不能成功。

大凡一国之中,每一制度俱与其他制度有连带关系,我们试把古今中外会通视之,即知每一时期的制度都有共通的性质,都与那个时期的情形相适应,犹之冬寒夏暑一般,每一时期的饮食衣服,俱与那个时期气候相适应。我们如想改革社会,应当先把世界进化之趋势审察清楚,—切设施才不至违背潮流。前一章,人性善恶之研究,是置身在斯密士和孙中山学说之内部,搜寻它的立足点,这一章,是站在他们学说之外部,鸟瞰世界之趋势。譬如,疏导河流者,必须站在河侧高山之上,纵览山川形势,与夫河流方向,才知道何处该疏漏,何处该筑堤。兹将我所研究者,拉拉杂杂地写它出来。我这种研究,有无错误,还望阅者诸君指正。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成汤时三千国;周武王时,一千八百国;到了春秋的时候,只有二百几十国;到了战国的时候,只有七国;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就成为一统。以后虽时有分裂,然不久即混一,仍不害其为一统之局。欧洲从前,也是无数小国,后来也是逐渐合并,成为现在的形势。由此知世界的趋势,总是由数小国,合并为一大国,由数大国,合并成一更大之国,渐合渐大,国数亦渐少,由这种趋势观去,终必至全球混一而后止。现在国际联盟,是全球混一的动机,发明了世界语,是世界同文的预兆,这种由分而合的趋势,我们是应该知道的。

我们熟察宇宙一切事变,即知道社会进化是以螺旋线进行,不是以直线进行。螺旋式的状态,是纵的方面越深,横的方面越宽。例如,现在列强并峙,仿佛春秋战国一般,但是现在范围更广大,文化更进步,这就是螺旋式的进化。古人每说:“天道循环,无往不复。”可知他们已窥见这种回旋状态,但他们不知是螺旋形,误以为是环形,所以才有“循环无端”之说。假使宇宙事事物物之进行,都是循着一个圈子,旋转不已,怎么会有进化呢?我国古来流传有循环无端的谚语,所以才事事主张复古,这都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