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北宋仕途> 第二百○四章 矛盾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四章 矛盾论(1 / 5)

《海州日报》既然敢称自己是新闻,当然要有新闻的素材。第一版除了规则外,最大的亮点就是新闻事件了,也可以说是故事。

对于这点,通判姜谦既是满意又有不满。满意的是这第一篇新闻与他有关,就是前些时候他审的那件孝子偷盗的案件,也给登在第一期的报纸上了。上面通过记述的笔法,把他破案的始末都详细记载下来,颇有情趣。末了才赞他英明开通,有明官之材;还有就是了一通评论,教育了海州百姓。

作为衣事无忧的大官员,最注重的是什么?还不就是名么!姜谦深信,凭着《海州日报》的行,他这一件事,肯定会让全海州甚至全大宋都知道有他这么一号人物。作为官员,其正之名得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满意得紧啊,姜谦捧着报纸的时候,手都颤抖了,心里激动得恨不得大吼一声。

至于令他不满意的就是新闻的文法,用的是白话,通俗到了极点!作为一个通过正正经经科考一路走上来的文官,对于这种笔法,自是不屑的,甚至认为有辱斯文了。因此他一边看的时候,又一边皱眉。最后还现这篇文章竟然还是大名鼎鼎的编辑欧阳的著作。这就令姜谦大是震惊了,作为一代文豪欧阳永叔的亲传儿子,竟然不怕耻笑,甘愿白话为文,这是多么令人疑惑的事!

好在末了欧阳对此有解释,说报纸本来就是给百姓消遣娱乐的东西,若为古文,那就失去了它的本意。再说白话更适合对百姓教化,深入浅出。实在是教化的最好利器。人家都抬出教化来做幌子了,姜谦没有办法,仔细一想。觉得也大有道理。就不深究了。

关于自己地这篇新闻之后,就是一些关于海州的风土人情,介绍得颇为仔细,还特地提到了海湾,既说它的隐患,也说他是资源,期待新任知州对它地开与处置。/看到这里。姜谦心里一动,浮现起沈欢那一脸地稳重,联想到欧阳与沈欢的关系,莫不是新任知州打算从海州的海湾下手?

怀着疑问,新闻看完了,翻过另一面,几个大字赫然入目:矛盾论。再一看著者。正是沈欢的大名。又是这位才子的文章?姜谦顿时来了兴趣,人也严肃许多,仔细地看下去。

这是一篇名为《矛盾论》的策论,暂时只有一两千字。开篇就是一则小故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攻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攻也。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这是法家《韩非子》上的一则小故事,姜谦虽然是儒家文人。却也知道。平时读之,也觉得颇是滑稽。以为卖着可笑。

沈欢当然不会之引用来做笑话,在《矛盾论》里,他说:矛盾之说,由此而出。韩非子结而论曰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然吾曰可立也。矛盾皆是军事之物,若以矛不攻,以其之利,亦可化而为盾,守之离弃也;持盾为攻,以其之坚,亦是矛之功也!譬如大事,春生冬死,冬死春又生,可立千年。矛盾乎?故曰天下万物,莫不矛盾也!

天下万物,莫不矛盾。这是沈欢明确提出地结论,当然,这种结论在后世那是再平常不过了。然而在这个时代,就让人震撼了。姜谦想不到一则平常看似笑话的矛盾之论,在这里,却给沈欢一通比喻,成了一个令人看似难以接受又有点平常的结论。

矛盾之论,说白了就是运动与对立同意,还有就是辨证。

这样沈欢就不能不把《老子》抬出来作为遮羞布。先是运动,他就明确赞扬了《老子》里的那句话: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万物都是根据道的规律生长,以德的形态呈现的;在运动中外界地物力冲击它,内应的器力成全它。所以运动中的万物都以道的规律为尊,同时又以德的表现为贵。这些东西都不是靠谁来恩赐的,完全是由自然界形成地。道包涵着万物生命循环地过程:出生由它、培养由它、成长由它、育由它、生殖由它、消亡由它、孕育由它、重生由它。万物的寿命是可以获得而不可能永久;成长各阶段地生命状态也有限度不可能一直保留;即使能达到最强盛的境界,也不可能从此成为永久地主宰。这就是自然界所以能繁荣昌盛永葆青春的道理。天下是有起源的地方的,那里就是天下的母亲。既然找到了它的母亲,就可以从那里知道它的儿子;再反过来保护好它的母亲,即使没有了现在的身体,天下的生命还是永恒不息的。

解释了老子之后,沈欢不无深意地说:万物皆动也,故曰人不可两次同入一河;万物皆动,故治法不可一概而论。这很明显地让人联想到他是在攻击王安石的新法了。这时候,新法在整个大宋天下都闹得沸沸扬扬了,抵抗者有之,赞成者有之。然而沈欢形象地以河为比喻,却有聋振聩之势。至少看到这里,姜谦是心里一动的,一时也恍惚了。可以肯定,不少与他一样的文人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