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北宋仕途> 第一百五十八章 出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五十八章 出家(2 / 4)

获的喜悦,再也遏制不住。

司马光也是一脸的欣慰:只修了八卷,秦以前地史料基本上概括。至于后面部分,工作量太大,非一二人可以胜任。单是这八卷史料,就让我等费尽精力两三年,后面部分。若不能取得朝廷人力物力的支持,则难以成事了!因此老夫打算把《通志》献上去,争取到官家的支持,再招集天下贤才,一道把这个修史盛事继续下去!子贤,这可是当年你提出的策略呀,哈哈。如今想来。若没有你当年对此史编修宗旨的概括,想来也不会有今日之成就!对词,你功不可没呀!

沈欢难得谦虚地道:老师太过谦虚了,这部史书,才是你一生精力地集成呀!学生适逢其会,不过偶有亮点之言罢了,关键还是老师的努力呀!不过老师……此书已成,是否可以交付刊行呢?沈欢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赚钱,这些年印书馆已经展壮大。5200业务不单满足河北诸路,就是江南大部分地区,也相继用上了活字印刷的书籍。真正做到了沈欢与周季定下的把生意做遍天下的初衷。

随着业务的扩大,他地个人财产自然也像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到现在,单以资产而论,他地财富在开封也算排得上号了,至少,在这个时代,他已经不必在为钱财而苦恼了。如今。钱财对于他来说。更多只是数字符号而已,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不过。是人都不会嫌钱多,因此一看到《通志》完稿,沈欢想到的还是刊行以此谋利。

司马光对此没有多少概念,闻言说道:若能刊行普及天下,让天下士人都看到此书,老夫也极愿如此,但是,这毕竟是史书,还需让朝廷审核方可,不然就是私人修撰,若给有心人攻击,也是个大麻烦!

沈欢只好默然了。司马光比欧阳修要谨慎得多,也最多顾忌,让他像欧阳修一样通过瞒天过海布史书,估计司马光是大大不肯的,既然如此,还不如顺应历史,先让《通志》活获得朝廷支持,到时再刊行也不迟!

司马光也算一个雷厉风行的人,这边才与沈欢商定,还没几天,他就把《通志》一书捅了上去。八月二十五,迩英殿进讲,诸大臣无事,在与官家讨论的时候,司马光趁机把《通志》献了上去。

宋人好修史,就连皇帝也有此爱好。特别是好学如神宗皇帝,更是把修史与国家大事联系上来。司马光此举,获得了他的赞成,在看完《通志》之后,如历史一般,他赞同司马光继续修下去。而历史,也在这一刻又拐了一个弯。

若按照原先的历史,著史,是司马光从政治国的一种方式,而《资治通鉴》,更是一种历史无奈地产物。王安石为相后,在政见不同、难于合作的情况下,司马光请求担任西京留守御史台这个闲差,退居洛阳,专门研究历史,希望通过编写史著,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提取治国地经验。5200而早在仁宗嘉佑年间,司马光担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官时,看到凡间屋子都是史书,浩如烟海的史籍,即使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是看不过来的。这早就使他逐渐产生了一个编写一本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使人读了之后能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他的想法得了好友——历史学家刘恕的赞同和支持。

当然,现在地事实就是《通志》完稿,而这一稿子地完结,得到了沈欢不少的帮助,至少在成书原因上,就有沈欢大一大参与。在这一点上,司马光是极其看中沈欢地历史才学的,不然当初也不会收他做学生了。

本来,《通志》应该是在宋英宗时代献上的,英宗看后,非常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设置书局,供给费用,增补人员,专门进行编写工作。司马光深受鼓舞,召集了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共同讨论书的宗旨、提纲,并分工由刘班撰写两汉部分、刘恕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范祖禹撰写隋唐五代部分,最后由司马光总成其书,由其子司马康担任校对。至于现在,奈何历史已经给沈欢这个小蝴蝶扇得改变了许多,宋英宗早早西去见了佛祖,这个修史大事,与他也就扯不上关系了。

那么。神宗时代来临!赵顼本来就多才多学,在万千史料浩瀚史书之中,《通志》是那样的耀眼,是那样地拉风,他一眼就认准了《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于是对司马光大加赞赏。

《资治通鉴》!司马光献完《通志》三天后,赵顼召见了司马光,就《通志》问题进行了讨论,司马光把要继续修下去的心思说出来,得到了赵顼的认可。于是乎,官家亲自赐名的荣幸出现了——他就叫《资治通鉴》!

赐名还不算。赵顼还雅兴大。亲自为此书写了一篇序文,说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算是对司马光地又一大支持。接着他还将颖邸旧书三千四百卷赏给司马光参考,下旨写书所需的笔墨纸砚以及伙食住宿等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给司马光提供了优厚的著书条件,促进这部史书的编修工作。\

这些乍看上去与历史没有多少出入,但是沈欢却清楚,一切都已经改变了。至少司马光在官职上就与历史有了很大的不同。当时他不过御史,算是可有可无,但现今他身在政事堂。是参知政事,是帝国中枢大臣,身份非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