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后,史蒂夫和盖茨都被安排在同一个行业会议的讨论小组。他们俩在讲台上看到了对方,史蒂夫把手伸进口袋,掏出了一盘带子,看上去像电话答录机用的带子。
“这就是那盘带子。”史蒂夫顽皮地说道,似乎准备当着大家的面播放。
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之间的争斗暗流涌动,怪诞滑稽,也是美国商界斗争中最持久、最扣人心弦的竞争。他们争夺的不仅仅是金钱或者媒体的关注,他们俩不约而同地嫉妒对方的形象。媒体把史蒂夫描绘成预言家,而把盖茨描绘成生意人。但是,盖茨也觉得自己能预见科技发展的未来。以前只有极少一部分人拥有个人电脑时,盖茨就预言将来每家每户的书桌上都会放着电脑(当然这些电脑中运行的都是他的软件)。媒体称赞盖茨有高超的交易谈判技巧,因为在和IBM谈生意时,盖茨牢牢地占据了上风。然而,史蒂夫在谈判时也同样态度强硬,毫不妥协。盖茨羡慕史蒂夫有电影明星那样的魅力,可以把足足1000个观众迷得神魂颠倒。而史蒂夫和其他人一样,看着盖茨成为地球上最富有的人。但是,他们俩都把自己看做十足的商界大亨,而不是媒体常常描绘的那种人。
不过,他们对待商业和科技的态度确实截然不同。盖茨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他发布漏洞百出的糟糕软件,但仍然勇敢地将其投放到市场上去,接着他会在下一个版本中修补一些问题,推出更新版本,然后再更新。他坚持己见,不懈努力,最后终于推出一款好软件。盖茨就像西西弗一样把石头推上山顶,从不停歇。虽然这一路荆棘遍地,让人怒火中烧、沮丧、焦虑,但这个方法确实有效。盖茨更重视行动。公司能卖出产品,盖茨就会引以为荣。
史蒂夫就不一样了,他是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每当他推出一台新电脑,那一定是革命性的产品,一定会“技惊四座”。用史蒂夫自己的话来说,新产品必须“好到不行”。他渴望巨大的飞跃,而不是一点点渐进式的前进。他希望能推出大家喜爱的产品,而不是因为没有别的替代品,用户才勉强接受的产品。他认为手下的工程师都应该是艺术家,甚至还让他们在麦金塔电脑的内部签上自己的名字。史蒂夫用一句印度教和佛教的祷文来勉励工程师:伟大的艺术家总有出路。毕加索和马蒂斯并不会把油画作品留上好几年,他们画完作品后就能卖出去。
史蒂夫用一句印度教和佛教的祷文来勉励工程师:伟大的艺术家总有出路。毕加索和马蒂斯并不会把油画作品留上好几年,他们画完作品后就能卖出去。
然而,史蒂夫想卖出自己的产品时却没那么一帆风顺。麦金塔电脑是创造性的成功,但比史蒂夫预期的时间多花了好几年。史蒂夫本来计划在NeXT公司成立18个月内,也就是1987年春天时推出第一台电脑。但直到1987年年初,他们还远远没有完工。史蒂夫的野心越来越大,他不满足于在这台新机器上只实现一种突破。在软件方面,他要换一种全新的思路,从零开始,争取写出最完美的软件代码。工业设计也要独树一帜,得像史蒂夫的黑色保时捷那样尊贵典雅、闪亮迷人。就连工厂也要修得体面气派,要和世界其他一流工厂一样实现全面自动化。刚开始,NeXT公司的创始人觉得可能需要雇用更大的公司来帮他们生产计算机。可是史蒂夫已经为麦金塔电脑专门建造了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工厂,这次他必须得做得更好。NeXT公司将集麦金塔电脑的所有优点于一身,而且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麦金塔电脑是史蒂夫最早的作品,它的面世历经种种妥协,最终成品也并非十全十美,而这一次史蒂夫有充足的金钱和时间,他要做到完美无缺。跟在苹果公司时不同,这一次史蒂夫不用想着如何应对其他人的问询,没有独揽大权的董事会,也没有任何人指手画脚、横加干涉。在这里,史蒂夫一个人说了算。
随着时间的流逝,史蒂夫投进去的700万美元几乎都用完了。公司的钱花得像流水一般,700万美元只撑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史蒂夫的确还有一部分积蓄,再追加部分投资也并非难事。但是NeXT公司需要独立投资者,不仅要能给它提供资金,还能帮它在行业内树立起信誉。因此,NeXT公司必须得做得像个正经的大企业,而不能给别人感觉这只是富人烧钱的消遣。史蒂夫之前设想自己一人出资,这样就可以独揽大权。但是现在他明白过来,让那些“精明人”投资一部分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于是他开始接触各类风险资本家,这些人专门投资科技业的新公司,他们会评估风险,最终决定是否注资。史蒂夫愿意出让自己10%的股份,来换取300万美元资金。但投资者们却踌躇了,NeXT公司到现在没有卖出去一件产品,更谈不上有任何收入。对于这样一个公司,史蒂夫给出的价格实在太高。
然而,NeXT公司接到了一通出人意料的电话。对方是计算机界另一个响当当的传奇人物——亨利·罗斯·佩罗,他是美国电子数据系统公司的创始人。
“你绝对猜不出刚才谁给我打电话了,”史蒂夫兴奋地告诉一位同事,“真是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