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波士堂:商道即人道> 第32章 郑永刚:比到最后是天分 (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章 郑永刚:比到最后是天分 (3)(1 / 2)

曹启泰:我们知道1989年5月23日,杉杉成立了,您树立了中国第一个服装品牌。袁鸣,对此当时你的印象是什么?(袁鸣:我的印象就是当时的一句广告语:不要太潇洒。这个语法当时听起来挺奇怪,什么叫“不要太潇洒”?)

郑永刚:当时是这样。我们的工厂大院里面有三棵杉树,我感觉杉杉念起来特别爽口,就这样去注册了。当时我们企业的装备和技术虽然达到国际水平,但只是完全给美国、欧洲各国的服装做加工。有一次在从深圳到广州的火车上,我对面坐着两个穿旧西装的年轻人,看上去觉得很潇洒。这件事留给我非常深的印象。它就给我一个启发,我们的西装工艺和技术是没问题的,关键就是没有自己的牌子。所以那趟出差回来以后,我就提出来我们要争创中国西服第一名牌。

郑永刚:我们要做时尚品牌,它需要给人强烈的印象,在媒体上有很强的冲击力。我那时候在上海国际饭店请电视台和报社的一批记者编辑吃了一顿饭,这句话就是这么侃出来的。当时上海正流行一句方言,叫做“侬不要太什么什么”。我们那句广告语整句话叫: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它和大众消费者能够直接沟通、吻合,这个就爽口了,而且在当时非常风行。

袁 鸣:这句话真的是很好,“不要太潇洒”,这几乎成了那个年代的口头禅。不过我当时有一个疑惑,郑总说出来也不怕您生气。除了广告语,我第一次对杉杉西服本身的印象,是我有一次出国的时候,见着一队国内某个内陆省份来的代表团,每个人身上穿了一件杉杉西服。为什么我一下就知道是杉杉西服呢,因为他们的袖子上都还留有绣着“杉杉西服”的袖标。(曹启泰:舍不得剪了。)所以那时候杉杉西服虽然很潇洒,但看起来是根本不懂时尚文化的一种穿着方式。跟您刚才说的,想引领时尚潮流,其实有很大距离。

郑永刚:袁鸣讲得很对,以前内地的一些人士穿西装就是这样的习惯,为了表明我穿的是中国名牌——杉杉西服。当时很多人对于西服时尚的概念,根本就八字没有一撇。

袁 鸣:郑先生看了肯定偷着乐,都免费替我做广告了。(曹启泰:到后来那个袖标上的字会越绣越大,反正大家不剪。)那倒没有。后来就不是乡镇企业家代表团穿了,现在连民工都穿了,在袖口还是绣着那几个字,不过不是杉杉,叫什么彬彬西服。看起来还挺像,是别人模仿的。

郑永刚: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有一段短缺经济,物资还比较匮乏,那时人们追求的只是穿新衣,而不是追求时尚,追求个性化。但到了现在,无论什么人穿衣服,都不再仅仅是一个防寒保暖的概念了,它变成了一个时尚的概念,一种生活方式的概念了。当时的杉杉西服,可以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王新元:我也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我认为杉杉当时对整个中国服装业的品牌的推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提高了民族的自豪感,这就是杉杉的贡献,它的意义有时候往往要大于它的品牌本身。

为何要大规模引进洋品牌

曹启泰:1999年,杉杉总部从宁波迁到了上海,开始了多品牌、国际化的一个大的战略转移。杉杉的服装品牌从当年大家印象都很清楚的杉杉西服,变成现在林林总总22个品牌,对外界来说,这是一个太大的变化。

袁 鸣: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去宁波,郑总的发祥地。在宁波最繁华街区的那个广场,我就特别想看看“杉杉西服”这几个大字,但没找到,让我很遗憾。在那里,店面最大,装修最豪华,人来人往最热闹的那家服装商店叫“雅戈尔西服”。我挺替郑总难过,因为你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服装业的老大。后来我看了一份资料,到今天您无论是利税还是市场占有份额都已经被雅戈尔远远地扔在后面了。那么这时候您觉得杉杉多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是不是走错了?

郑永刚:首先得感谢袁鸣能够这么关心杉杉。但是杉杉没有走错。为什么呢?从规模和利润来讲,雅戈尔服装就是它的整个集团,而服装只是杉杉控股集团的一小块。两者的大小是不可比的。

郑永刚:而单从服装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走的这条路实际上是中国服装业将来战略发展上必然要走的第二步。我更多地还是考虑到整个市场和消费者个性化的变化。杉杉作为中国服装行业领头羊的企业,这时它需要抓住的是什么呢?是中高端和高端的客户。比如说中国服装业有一件非常遗憾的事,在上海的恒隆广场、美美百货这些高档服装店里根本没有中国品牌。作为服装界的人,我觉得非常痛心。那怎么办?我们就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所以我要不断地引进国际品牌。

郑永刚:我有一个观点:不认同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就会边缘化。国外的品牌,必须进入到中国市场来。比如荷兰的一家啤酒企业,通过在中国市场发展以后,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啤酒企业。好多认同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都成了时代的宠儿。但国际的服装品牌要大量进入中国,它会水土不服,基本上都会亏损,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