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夺珠”的福地之一。可惜的是,赵昺那时年幼,他不清楚具体的位置,只知道南下到海边。
“当宋帝堕海罹难后,其龙体在海中并没就此沉没,而是在冥冥之中随波逐浪,从崖门向东南一直漂至宝安县的南山赤湾村。当地的民众在海边发现了他的遗体,并从其身着的龙袍上得知他就是宋帝,就恭敬地‘跪迎’登岸,准备择日隆重安葬。
“但此时,村民又得悉元军已觅得风声,追寻已近,也就未能从容择穴,草草就将卫王下葬,致使赵氏皇朝从此湮灭。
“在故老相传中,还另有一说认为,正是村民觉得卫王当时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孩童,虽然其生在帝皇家,但自小“漂泊”,还不及寻常百姓,末了还差点要与鱼鳖为伍,令人唏嘘,故让他在天后庙‘西侧’择吉地入土为安,如若当时择地于‘东侧’,赵氏后人会有机会东山再起,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元朝之后,再有明朝、清朝。至1840年,清朝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迫下,不得不将当时属于观东省宝安县管辖的香港租借给英国政府使用,但清政府始终不同意出借其中的‘九龙’地块。
“虽然后来英国在当地的租用地域有所扩大,但‘九龙’一处却没完全为英国占用,清政府在其中有相当的‘话语权’,以至在之后的百多年间,‘九龙’一地变身为‘九龙寨城’,成了‘三不管’的地方。
“清政府为何坚持‘九龙’不予外人,相信后人可以体会到其中的深意的。”
(6)
讲到这,嫲嫲已经有些累了,她喝口水,想对陶茵说要休息一会的,但看到孙女渴望的眼神,她就笑了笑,继续往下讲:
“关于《推背图》第三十五像‘谶’、‘颂’两部分,古人对此早有解释,但赖大师的解释却最为明瞭。
“‘谶’的部分有四句:
第一、二句“西方有人,足踏神京”,是指西方列强,入侵京都;
第三、四句“帝出不还,三台扶倾”,是指咸丰皇帝在热河驾崩,由顾命大臣等扶灵柩返京。
“1860年10月,咸丰皇帝在大敌侵入之时,不尽职守,不守国门,却带领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到热河避暑山庄,还美其名曰‘巡狩’。
“对此,清初文学大家金圣叹也曾在此像批:此象疑有出狩事,亦乱兆也。其推断十分准确,令人折服。
“1861年8月20,由于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里贪女色、贪丝竹、贪美酒、贪鸦片,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8月21日,病入膏肓的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做了三件事:一是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是命御前大臣载垣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三是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顾命大臣拟旨后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1861年8月22日清晨,咸丰帝病逝。这就应了第四句‘三台扶倾’的谶言了。
“‘颂’的部分也是四句:黑云黯黯自西来,帝子临河筑金台,南有兵戎北有火,中兴曾见有奇才。
“这四句是对‘谶’的进一步解释:
“第一句是指从西方来的列强乘中国国力下滑,对我们实施抢掠。
“第二句是指清室避难‘热河’,并临时在这里‘发号施令’。
“第三句是指清政府这种无能的表现引起民众不满,各地纷纷起兵,既抗‘英’又反‘清’。
“第四句是指出中华民族可以复兴,并出现旷世‘伟人’。
“也有人说,最后一句的‘中兴’一词是暗喻‘孙中山’和‘黄兴’,而‘中兴’一词就是从这两位伟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成的。
“只可惜这两位伟人在‘革命尚未成功’时,即先后撒手人寰,其情形就如‘流星’一闪而过,所以颂中以‘曾见’一词概括表述,也是非常精确的。
“‘鉴’的部分侧是大师的个人推断,也是大师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之所在。
“这部分的第一、二、三句与前面的谶、颂所描述的内容是吻合的,第四句‘祥云伴九龙’却是最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在大师身后数百年间,帝皇宗室的更迭虽然还在不断交替,但民间的民族融合及建立共和体制的基本趋势,却系人心所向。有鉴于此,大师推断:‘九龙’有‘祥云’拥簇,中华民族定会重新奋起,因而‘九龙’此地、此处断不能失,实乃事关国家之盛衰、民族之兴旺啊。
“说到此,我们回顾18世纪的中国,积弱不堪,四周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后来在那个号称‘日不落’的国家炮舰政策的威逼下,清朝政府被逼将香港‘租借’出去,但传说当时的朝廷尚记得宋朝大师的‘遗训’,坚持保留‘九龙’一地为清朝管辖,所以才有了近代社会的‘九龙寨城’。因而自此以后的中华民族复兴,不能不说当时的清室坚持将此地保留下来是有极大关系的。”
嫲嫲说完书上的部分内容及以上一大段轶闻后,已觉得有明显的倦意,只好对陶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