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罔议’国运
(4)
嫲嫲接着说:“徒弟待大师回房休息后,他细细思量大师的话,不得要领,但觉得一定是非同小可的事情。
“再认真地看大师写在素绢上的内容,从“跋”的自述中隐隐体会到为何大师的神情变幻不定了,因为今天大师是不惜以自己的‘阳寿’化作‘留言’啊。他伺奉大师十多年,与大师情同父子,看到此,不禁为大师担心。但他也十分清楚,大师一直以苍生为已任,别人劝止他是不会听的,唯有祈望大师自己吉人天相了。
“徒弟看接下来的“引”“谶”“颂”,知道其内容出自唐初术数大师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著的《推背图》。
“《推背图》共有六十幅图像,每幅图下附有谶语和律诗,预言了唐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将会发生的大事。因为它饱含天机,预言准确,令历朝历代帝皇家既心神向往,又胆憻心惊,所以一直被列为禁书。徒弟因为跟随大师有很多年头了,对大师研究《推背图》的点评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徒弟认为大师直接将这第三十五象笔录下来,一定是有重大缘故的,是什么呢?他一时也还想不透。
“接下来,徒弟对的“鉴”的部分指的是什么就更不明白了。因为这是大师本人的推断。
“徒弟深知,大师学究天人,他本人不点破,别人是无从揣测的。比如说,大师在各地有不少‘题留’,在观东着墨处不知凡几,但能从中得察先机的,真是少之又少。
“而大师对每一处的‘题留’,基本都欣然为之的,绝无半点忧戚。而这次,但徒弟从大师凝重的神态中已感觉到此事非同小可,一定是涉及重大天机、万世国运和天下苍生的。因此,徒弟当即用心背诵,待墨迹干后,再小心翼翼地将它地收入木箱中。
“当晚,徒弟做好晚饭,到大师卧室叩门请大师进膳,敲门良久不见大师回应。
“徒弟遂打开房门入到室内,才发现大师早已离去,案前留有一柬,徒弟打开阅读,只见柬中写道:
“吾徒如面:为师自此浮槎乘风,逐浪而去,毋须罡念。尔生性敦厚,可享天年。唯而立之年得染沉疴,经一纪之数得复。半百之年儿孙满堂,耳顺之年因子及第迁址皇城。耄耋之年为帝师。
“又及:素绢万不可示人,尔乘鹤当日,方可将为师留言上达天听。
“徒弟阅后,大恸欲裂,伤心不已。
“未几,徒弟只好收拾大师留下的物品,起身返回云南丽江老家了。”
(5)
嫲嫲接着说:“数十年后,徒弟的人生果然如大师所料,基本无差。只是那份供在宗祠的‘素绢’因一次大火被焚十之八九,徒弟闻讯觉得对不起大师所托,竟然乘家人不备引颈投圜,幸好仆人及时发觉,方未成仁。
“自此,徒弟日夜背诵大师素绢所载及当年口传之秘,不敢有忘。又恐年老失忆,将素绢内容用‘东巴文’以藏头诗的方式默录下来,之后分开几部分密封起,再交与几个儿子分别保管。
“到了八十五岁生辰刚过,徒弟记得大师当年对自己的‘命批’,预感自己时日无多,就嘱各儿将各自保管的物事交回,他检验后再交付各儿,并当众宣布:这几件物事,待其百年归老之日,各儿统一在其灵前化为青烟,奉还先师。
“之后,他又嘱家人在坊间放言:其先师有一遗言可兴世,受命于天者方可受授。
“由于他是赖布衣大师的关门弟子,为人也非常友善,因而当时的人爱屋及乌,对他也就十分敬仰。因此,坊间的传言很快引起朝廷重视。朝廷传旨进殿。徒弟彼时已风烛残年,是被抬着进京面圣的。
“相传,徒弟按大师的嘱咐将所有情况禀告皇上后,当晚就在殿上‘乘鹤归去’,皇上感其诚,尊为“帝师”,对其后事亲自督办,极之隆重。
“据说。大师素绢的内容和口传秘言,事后被皇上御笔记录下来,成为帝王之家最为核心的机密。后人可以从宋朝第九个皇帝,也就是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卫王赵昺的避难路线可以得悉其中奥妙。
“当时,南宋朝廷在元军的步步进逼下,是战是和,何去何从,众大臣议论纷纷。最后,在是小皇帝金口下旨往南到海边去,才结束了讨论。
“到了海边,下一步应该怎样安排,小皇帝没有具体的计划,被大臣问急,才说出先帝曾对他口述过的一些情况,说他只知道要南来,才可再兴。
“此言一出,众大臣这时才知悉,原来先皇早就洞悉‘天机’,虽然不是很清楚,但众人还是十分高兴,认为是‘天佑大宋’,因此,南宋的官民在最后时刻,还是比较团结一致的,他们在海边准备了不少船只,准备出海继续南下,待避过元军锋芒,再图日后的复兴。
“我们现在都知道,卫王赵昺当时是在现在的观东省崖门出海口堕海赴难的,归葬之地竟然却是与罹难地相去甚远的、观东宝安县南山赤湾村天后庙的西山脚下。
“在此地丛山之中,本有一处不起眼的地方是被赖大师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