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竞争力
企业竞争的最高层次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当对那些成功企业进行一番考察后,我们会发现,虽然它们成功的环境、方式、路径千差万别,但共同的特征是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并且这种企业文化既是其竞争力的源泉,又是其竞争力的一种体现。
对苏宁来说,企业文化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十几万人的苏宁,分散在全国及日本的几百个城市、1 300多个店面,几千个工作场所。他们有着不同的年龄、成长经历,有着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当他们凝聚到一个目标、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工作的时候,迸发出的将是一种怎样的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相反,当这十几万人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相互争斗的时候,它又将是一种怎样的令人担忧的涣散消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我们把企业比做水上之舟的话,那么文化就是载舟之水。
企业像人一样是有性格的,企业性格最直接地体现为企业文化的个性,而这种个性从起源上讲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企业创始人的文化个性。
苏宁拥有怎样的企业文化?张近东是如何打造苏宁的企业文化竞争力的呢?
走近苏宁——做企业就是做文化
张近东非常注重企业文化,他说:“做企业就是做文化,苏宁讲究品位、格调,大企业要使得几万人步调一致、齐心协力,除了制度、规范、流程,还要靠文化。文化上的认同让我们有了同一种价值观,相同的价值观让我们能够识别和接受相同的目标和行为规则。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没有去‘创造’或‘制定’核心理念,而是‘发现’核心理念,靠内省找到核心理念。核心理念必须量体裁衣,不能削足适履。它必须是发自内心、用整个人生去追求捍卫的东西,否则就不是核心理念。最后,企业会明确无误地告诉所有员工,在企业里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鼓励什么行为,惩戒什么行为。”
张近东进一步指出,纵观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从他的实践体会来看,原始积累的创业发展靠个人奋斗,形成规模化的发展靠机遇和管理,实现可持续的规模化发展靠企业文化。
苏宁提出“做百年苏宁”,而苏宁百年基业何以为继?张近东给出的答案是:传承文化,传承企业。
苏宁《企业基本法》
2000年10月,苏宁颁布了自己的《企业基本法》:
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增强企业赢利能力,多元化,连锁化,信息化,追求更高的企业价值;以顾客为导向,持续增强企业控制能力,重目标,重执行,重结果,追求更高的顾客满意度;矢志不移,持之以恒,打造中国最优秀的连锁服务品牌。
苏宁为什么在这时候推出《企业基本法》?它对苏宁未来的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苏宁《企业基本法》是在苏宁成立10周年,公司面临重大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制定颁布的。1999年,张近东作出了从单一空调批发零售向综合电器零售转型,并且迅速展开全国连锁经营的战略决策,由此拉开了苏宁二次创业的大幕。
在这转型发展、二次创业的关键时刻,张近东认为,苏宁将从此走向大企业的发展道路,从保证企业做大、做强、做长的角度出发,有几个事关企业发展根本的问题必须予以明确和解决:
第一,苏宁第一次创业的10年时间,历经风雨坎坷、艰难探索,在这一过程中被实践证明是正确、成熟或成功的东西,是苏宁的宝贵财富,必须将之明确下来,固化下来,延续下去。历史的价值在于感悟,在于传承。
第二,进入二次创业的新10年,苏宁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必须明确、坚守不动摇,并且要让全体干部员工都知道。在这一方向和目标下,让公司上下拧成一股绳。未来是有不确定性的,既充满希望、诱惑,也有很多艰难风险。苏宁二次创业能否成功,关键不在外部而在于苏宁自身,而且首先在于能否坚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不改变。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已经快速成长发展壮大的苏宁,只要能坚守正确的方向和目标,选择正确的路径和手段,再大的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它的发展。
第三,苏宁从创业开始一路走来,企业从小到大,在管理上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从带有随意性的灵活,走向科学化的规范;从“人治”走向法治,以应对企业规模扩大导致的管理复杂性和不可控性的迅速增加。上述问题苏宁不仅已经碰到,而且未来会更加突出。
可以说,苏宁的第二次创业外部发展空间广阔,前景喜人,公司内部管理能否有效支撑,手段和方法是什么,才是迫切需要思考和明确的问题。
对这三大问题的深入思考,让张近东越来越感觉到,必须有类似国家宪法一样的根本大法,来确定苏宁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路径和手段,并以此形成苏宁未来处理一切问题的核心准则,它不以任何人的个人意志、兴趣而改变。
于是,苏宁的《企业基本法》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