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跌荡一百年(上)> 第54章 第三部·1937沉船与拯救 (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4章 第三部·1937沉船与拯救 (3)(2 / 3)

线和7.3万个邮政局。中国废除了所有的不平等条约,还清了大部分外债,开始独立行使关税主权。中国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可观的重化工业和轻工业产业格局。南京政府还完成了币制改革,由一个“白银帝国”转型成了与国际接轨的金本位制国家。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金融和商业城市,北京、广州和武汉都成为百万人口级的大都市。中国的棉稻麦也基本实现了自给,经济学家何廉说:“农业经济发展已步入‘起飞’之路”。中国还是外商投资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据侯纪明在《外国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1840~1937)》一书中的计算,到1937年,中国共吸引外资总额达25.6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里仅次于阿根廷和印度——缅甸——锡兰(在当时这是一个统一的英属殖民地)。

问题当然也是一大堆。在把皇帝拉下马后的第十六个年头,一党独大的中央政府又回来了。军人的势力过于庞大,中央财政被军事支出“绑架”。宪政改革的步伐十分缓慢,渐进式的改革思维总是被颠覆型的热血理念所淹没。曾经一度崛起的民营资本集团被强势的国营资本和官僚资本联盟打败。国民党与共产党因政治理念的决裂而形成了武装对抗的局面。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数以亿计的农民没有享受到任何现代化成果,国家的任何进步或动荡都好像与他们无关。而在城市里,新诞生的工人阶层饱受压榨,生活悲苦。在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黑社会是公开的“第二政府”。

那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挫折感的年代,左翼作家茅盾在1933年出版了一本十分轰动的讲述上海商界和市民百态的长篇小说,书名就形象地定义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子夜》。18年前领导了“五四运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胡适回顾这段时期说:“平心说来,最近二十年是中国进步最速的时代。无论在知识上、道德上、国民精神上、国民人格上、社会风俗上、政治组织上、民族自信力上,这二十年的进步都可以说是超过以前的任何时代。这时期中自然也有不少怪现状的暴露、劣根性的表现;然而种种缺陷都不能灭损这二十年总进步的净盈余。”从来不会算金钱账的胡博士居然用上了“净盈余”这样的经济学名词,可见他的心里是拨拉了一会儿“算盘”的。

在1937年,西方人对中国的观感也与几十年前大大不同,而且表现得兴趣越来越浓。一个美国传教士的女儿赛珍珠(Pearl. S. Buck)成了新的文学明星,她在一年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原因是她创作了一部关于中国农村的小说《大地》。

赛珍珠的少女岁月是在江西庐山的一栋美式小木屋中度过的,她像一个中国人那样经历了好年景和可怕的饥馑,经历了血腥混乱的革命以及狂热且不切实际的改革。她在书中写道:“当我生活在中国人民当中的时候,是中国人民给了我最大的愉快和兴趣。当人们问我他们是何种人的时候,我回答不出。他们不是这或者那,他们仅仅是人民。我无法给他们下定义,正如我无法给我自己的亲戚朋友下定义一样。我与他们如此接近,曾与他们如此亲密地一起生活过,无法给他们下定义。”

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中国成了一个被抛弃的巨人。日本侵华被西方舆论认定是一场他们不应该牵涉太深的“亚洲战争”。美国刚刚从大萧条中缓过神来,那时的它并不像20世纪中后期那样,乐于当一个事事插手的“世界警察”,罗斯福政府只是表示了一下遗憾和谴责。英、法两国不敢得罪已经与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结为轴心联盟的日本,它们均做旁观状。西方世界对中日战争的立场转变将发生在整整两年之后,那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同盟国需要在远东有一个并肩作战的盟友。

对中国局势一直比较关注的是美国《时代周刊》,这可能跟它的创办人亨利·卢斯出生在山东青岛有关。1937年1月的周刊第一次详细报道了正在崛起中的共产党力量。编辑在“编者按”中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几乎完全是神秘的,将近10年的时间里,他们行踪不定,与蒋介石委员长的国民政府进行战斗。”向《时代周刊》提供这组报道的记者之一是埃德加·斯诺,他是极少数到延安采访了中共的外国记者。10月,他根据自己的采访手记,撰写并出版了十分畅销的《红星照耀中国》。《时代周刊》还第一次刊出了斯诺拍摄的毛泽东照片,这是一个头戴八角帽、神情沉重、面容清瘦的中年人,记者对他的介绍很简单:“毛是他的名字,他的头值25万美元。”在今后的70年里这家周刊将六次以这个东方政治家为封面人物,最后一次居然是在他去世了29年后的2005年。

到年底,《时代周刊》作出一个更有倾向性的决定,它将1937年的年度人物(Man of The Year)选定为蒋介石,而不是连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或新登基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主编们引用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一句话作为选择的理由,它听上去非常奇怪,充满了西方人的偏见:“中国近来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构成一个警告,更是一个最后的信号,即白种人的负担将由一个更愿意承担的日本接过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