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董事长和总经理之职由宋子文取代。根据中国银行的章程,这两个职务的任罢,需由董事会集体决议,孔祥熙身为财政部长,根本没有这项任命的权限。孔祥熙和宋子文还一本正经地拍电报祝贺张公权升职,张公权以“劳累”为由拒绝到任。他让人带话给蒋介石说,如果孔祥熙这么干的话,中国银行的钞票可能在一夜之间变得一钱不值。蒋介石当然置若罔闻。
有意思的是,对于张公权的“升职”,在政府系统内唯一表示不同意的是时任行政院院长汪精卫,而他不同意的理由是,这么大的事情,孔祥熙居然在之前没有跟他有过任何的商量。斯人跋扈可以想见。
孔祥熙的最后一个难处是,他的任命最终还是要在董事会上进行表决。一些董事公开表示反对。张公权日后回忆说:“既然股东们对这两家银行在私人管理下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满意,那么,除了采用极端手段胁迫之外,政府是无法使股东们屈服的。”但是,孔、宋和杜月笙还是用各种明暗方式让股东们屈服了。在3月30日的新董事会上,宋子文、宋子良兄弟和杜月笙都被增补进董事会,而代表私股的张公权、荣宗敬和周作民等人则出局。孔祥熙仅有的让步是,答应由宋汉章出任总经理,而董事长还是由宋子文担任。
在强行清理了张公权之后一个月,交通银行董事会改选,孔祥熙的亲信如法炮制地再下一城。就这样,中国、交通两大银行尽入官家之手。
事态演变至此,孔祥熙的棋居然还没有下完。当时上海金融界,除了两大行,还有中国通商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和中国实业银行三家较为重要的民营银行,它们的资产都在1亿元左右。孔祥熙继续鏖战。他拿下这三城的手法就要简单多了,在三个月中,他挟央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资金实力,大量囤积通商等三行的通货,然后突然一下子拿出来要求兑现,此举形同挤兑,原本已陷入困境的三行当然无法抵抗,于是只好乖乖投降。
中国通商银行是近代中国的第一家银行,创办人是盛宣怀,此时的董事长是盛家亲信、几年前因拒绝“捐款”而被蒋介石通缉过的傅宗耀。杜月笙亲自找他谈话,后者很知趣地让出了董事长职务,杜月笙取而代之。四明商业储蓄银行是蒋介石老乡“宁波帮”的资产(以宁波的四明山为银行名),董事长为孙衡甫,实际控制人是“四·一二”事变中出过大力的虞洽卿等人。孔祥熙照样不留情面,新任的董事长是财政部国税局局长吴启鼎。三行中资产最多的是中国实业银行,董事长是当过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的龚心湛,孔祥熙强迫他辞职,由国民党人傅汝霖接替。此三行中仍有一些私人股东,在后来的10年时间里,孔祥熙控制的董事会竟然长期不分红利,在最多的年份里,每1万元股本也就分300元利息,随着通货膨胀,私人股东的收益几乎为零。
在这场大收编中,唯一漏网的重量级民营银行是陈光甫的上海银行。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剑桥中国史》给出的解释是:“陈光甫和孔祥熙在美国留学时是同学,有人说两人是亲兄弟。”另外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有两点。其一,在1927年蒋介石进上海的时候,陈光甫的“募资首功”实在太大,他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人的私交非同寻常。其二,陈光甫与美国政府和金融界的关系十分密切,时任华府财政部长摩根韬是陈光甫的密友。1936年,陈光甫曾率中国财政代表团访美,与摩根韬签订《中美白银协议》。他是中美财经交往的最可靠的渠道,于是他被当成一枚“外交棋子”保留了下来。
半年之内,孔祥熙利用经济危机的“大好机遇”,一举收编上海五大民营银行,张公权等人溃不成军。中国金融格局陡然乾坤逆转,国营资本在全国银行中的资产比例从不到12%猛增到72.8%。孔祥熙的“手术”做得十分彻底。10月,一直是中国金融界最重要的社团组织和喉舌的上海银行同业公会改选,领导权从职业银行家手中被剥夺,杜月笙、宋子良等人被选为理事,公会彻底变色,从此沦为政府的一个附庸。
于是,到11月3日,孔祥熙宣布进行法币改革,规定从次日起,全国的货币统一为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统一货币发行权,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这三大银行拥有印钞权,其余所有银行都不得再自印钞票;二,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均用法币;三,废除银本位制,禁止白银流通,三个月内,无论个人或企业存有的白银都要兑换成法币,全部白银归国有以充法币准备金;四,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实行外汇本位。从此,中国确立了统一的现代货币体制和金本位制。
还有一个要记录的细节是,就在启动法币改革的两个月后,孔祥熙又匆匆宣布新增第四家印钞银行——中国农民银行。这也许是中国商业史上最奇特的银行,它的直属上司是国民政府的军事委员会,实际控制者是大家听到名字都要笔直立正的蒋委员长本人。很多资料显示,这家银行的业务并不是为农民服务,而是收取鸦片烟税的主要渠道,它有无限量的印钞权,其资金主要用于军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