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跌荡一百年(上)> 第37章 第二部·1927悲剧之月 (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7章 第二部·1927悲剧之月 (2)(2 / 3)

的人居中担保。这时候,宋子文成了唯一的选择。宋家与孙中山及国民党的渊源天下皆知,而宋子文在商界的声望颇高,他本人的理念与商人相同,况且宋家在上海的面粉业和纺织业中均有大笔投资。

精于谋略与善于妥协的个性,在宋子文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受正统美式自由主义教育,英语比汉语讲得还流利。在政治理念上,他与二姐宋庆龄十分接近,信奉民本思想,对蒋介石的威权主义颇有微词。自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分裂成两派,蒋介石与汪精卫分居南京、武汉,均以正统自居。宋庆龄当时站在汪精卫一边,宋子文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武汉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身份长期留居上海,就是为了替汪精卫募集资金。不过,他对劳工运动却有天生的厌恶。宋庆龄的朋友、与他也相熟的美国记者文森特·希安曾记录说:“他对任何真正的革命都感到神经质的恐惧,人群使他害怕,劳工宣传和罢工使他不安,想到富人可能遭到剥夺,他感到惊恐。他极端厌恶群众运动,这种厌恶支配了他的大部分政治生涯,并且最终将他投入了蒋的阵营,尽管他真诚地抱有理想主义。”

就在宋子文举办婚礼前的4月份,蒋介石与他见面,邀请他出任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并与武汉的汪精卫、宋庆龄断绝政治关系。两天后,宋子文明白地告诉蒋介石,他不愿意在委任书上签字。很快,蒋介石封闭了宋子文在上海的办事机构,同时,命令广州的驻军没收了他在南京政府银行中的所有财产。那些日子里,在上海莫里哀路的宋家花园里,大姐宋霭龄和大姐夫孔祥熙日日对他洗脑规劝,他则躲到宋庆龄的空房子里彷徨不已。拉开窗帘,他可以看到杜月笙的青帮子弟在游走监视,这一切都让他心神不宁。对群众运动的恐惧以及蒋介石无赖般的胁迫,让宋子文最终决定与蒋介石同路。他请文森特·希安告诉武汉的宋庆龄,他将留在上海帮助蒋介石,希安记录了当时的景象:“我用一辆轿车送他回家,他像是坐在出殡的柩车里一样,我们两人都没有说一句话。我纯粹是被事情的变幻不定搞得疲惫不堪,他则是非常阴郁沮丧。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他。那天夜里的事情给我留下了我对宋子文的最终印象。这一印象既是对他个人的,也是对这一类人的,即在两岸之间不知所措的正直的自由派人物。”

跟蒋介石的合作,使得宋子文成为民国史上最有权势的经济人物之一,他甚至因此还曾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他个人的财富也因此变得无比庞大,他成为当时中国的“首富”,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在这部企业史上,他成了继盛宣怀、周学熙之后“官僚企业家”的首选典范。

不过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这是一个丧失了理想和立场的人,他显然背叛了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所灌输给他的自由经济理想,所以,他显得非常不快乐,总是做着言不由衷的工作。他还是一个不“自由”的人,他的多年保镖和司机是一个叫“汤米”的人,他本名董海文,是半公开的军统特务,每当出国,他总是不离左右,“亲自照管着宋子文的行李”。

在有些时候,宋子文甚至还会受到生命威胁。1931年7月23日的《纽约时报》便刊出过一则新闻《枪弹未击中宋子文》。报纸引用宋子文本人的自述说:“我从车站上走出来,离出口处大约15英尺远的地方,突然有人从两侧同时向我开枪……烟雾消散后,人们发现一直走在我身旁的秘书的腹部、臀部和胳膊都中了枪弹。子弹从两侧打进他的体内,他的帽子和公文包满是窟窿,奇怪的是,我比他高许多,竟未伤毫毛。”

很显然,这是一起明摆着的恐吓事件。事后得知,暗杀的主事者是杜月笙。在不久前,杜月笙与财政部有一场交易,他为此支付了600万元。后来他突然想要终止这件事情并讨回那笔预付金,宋子文还给他600万元公债券,杜月笙当然不满意,于是就有了枪击的一幕。宋子文在弄清事件的内情后,迅速作出了“正确”的决定:把公债券通通换成了现金。

在收服了财技高超的宋子文之后,蒋介石对企业家阶层的压榨就开始了。

先是勒索成风。为了维持华东地区的统治以及继续北上攻伐,蒋介石每月需要数千万元的军费。这好像一头已经张开血盆大口的嗜血猛兽,仅靠企业家们的主动募集显然不够。于是,强制性的“认捐”成了最有效的手段。蒋介石将上海的帮会组织完全地拉拢过去,原本与虞洽卿等气味相投的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人纷纷效忠于更有权势的蒋介石。他们组成了所谓的“上海锄奸热血团”、“铁血团”等秘密团体,专门以赤裸裸的恐怖手段对付不听话的商人。那些不顺从的商人,要么其本人被认定为卖国的“买办型商人”,受到打击或者清理,要么其子女因“反革命分子”或“共党分子”的罪名被捕,需捐献数万到数十万的金钱后才会被保释出来。为了恐吓住在公共租界的商人,他们还在租界的边沿放置了一些囚笼,标明“专为洋奴租用”。《纽约时报》在当时的一篇报道中说:“在上海及其周围的中国商人的处境很惨。在蒋介石将军的独裁控制下,商人们不知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