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中国古代艳史第三卷> 第11章 立约言密藏金柜收边境平定荆南(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章 立约言密藏金柜收边境平定荆南(2)(1 / 2)

太祖即召见说道:“汝女可适何等人家?”此人答道:“不过农家。”太祖又道:“李汉超没有到关南的时候,辽人曾来侵扰么?”其人道:“年年入寇,苦累不堪!”太祖道:“如今还有辽人敢来侵扰么?”其人道:“如今却没有了。”太祖勃然作色道:“汉超是朕之大臣,汝女嫁之为妾,岂不比嫁于农家好得多么?倘使关南没有汉超,汝的子女及家室,早为辽人所掳劫,还能保全到现在么?这等事情,还要来京控诉,足见是个刁滑之民。姑念初次,不来罪你,下次再敢如此,决不宽待!”说罢,喝令左右,将那人赶了出去。那人含屈负冤,涕泣而去。太祖赶走了告状的人,却下一道密谕给汉超,令他从速退还民女,并清偿所贷之款:“朕念尔是有功之臣,暂从宽典,此后慎勿再做这样事情。

如果财用困乏,尽可告知朕躬,何用向人民告贷呢?”汉超奉到密谕,既感且愧,立刻将民女退还,并偿清贷款,且上表谢罪。

又有那环州守将董遵晦,本为高怀德之甥,父名宗本,曾仕汉为随州刺史。太祖微时,尝游汉东,至宗本署内。宗本甚是器重,留住署内。那遵晦却瞧太祖不起,常常欺凌。一天,对太祖说道:“我尝见城上,紫气如盖。

又梦登一高台,见一黑蛇,长逾百尺,忽然霹雳一声,那条蛇飞入空中,化龙则去,不知主何吉凶?”太祖听了,只是微笑,并不回言。又有一日,与太祖谈讲兵法,遵晦见识不及太祖,居然恼羞变怒,欲与太祖角力。太祖慌忙回避,遂辞宗本而行。周末宋初,遵晦已任骁骑指挥使,太祖于便殿召见,遵晦恐太祖记念前事,不胜惊惧,伏地请罪,太祖令左右扶起他道:“卿尚忆紫云如盖,黑蛇化龙之事么?”遵晦再拜碰头道:“臣当日愚昧,不识真主,罪该万死!”太祖大笑。不到几日,遵晦部下忽有兵士击鼓鸣冤,告他不法之事,多至数十款。遵晦惶恐待罪。太祖召谕道:“人孰无过?以改则过自消灭。朕方赦过赏功之不暇,决勿追念旧恶。卿可无惧,自今以后,改过自新,朕且破格重用。”遵晦叩头谢恩。遵晦之父宗本,世籍范阳,隶辽将赵延寿部下,及延寿被执,宗本携了遵晦南奔,妻室皆陷入幽州。太祖又令人纳赂边民,赎还遵晦生母,送与遵晦,因此遵晦更加感激,誓以死报。太祖见他可用,特授为通远车节度使,镇守环夏。遵晦至镇,召诸族酋长,宣谕朝廷威德,众皆悦服。未几,蕃众又来寇边,遵晦发兵深入,斩获无数,边境以宁。太祖鉴于唐代尾大不掉弊,又令文臣知州事,置诸州通判,设诸路转运使,选诸道兵入补禁卫。于是藩镇之弊,一扫而空了。

太祖正在尽力的施行政事,哪知杜太后忽然生起病来。其时正是建隆二年,夏六月,太后病势甚沉。太祖日夕侍奉,不离左右,无奈日重一日,竟成不起之症。太后自知垂危,便召诸子及赵普,同至榻前。先问太祖道:“你可知道得国的原因么?”太祖答道:“皆仗祖考及太后之余荫,所以得此幸遇。”太后道:“不然!正因周世宗以幼儿主天下,你所以得至于此。使周有长君,你哪能得天下呢?你百岁后,可传位于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

四海至广,万几至众,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也。你不可有违我言。”太祖涕泣顿首道:“敢不如教!”太后又顾谓赵普道:“你随主上,已历多年,无异骨肉。我的遗言,须要帮同记着。”遂命普于榻前,写立约书,先载太后遗嘱,在末了还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道:“臣赵普谨记”。藏于金柜之内,命谨密宫人掌管着,永为成规,世世勿替。那光义、光美,前已表过,你想必知道。这德昭又是谁呢?乃是太祖长子,元配贺皇后所生。所以太后遗嘱中,命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若能照此做去,不背遗言,倒还公允。无知后人不能遵守,就难免闹出骨肉惨变来了。这是后话,暂按不提。

单说太后命赵普写毕约言之后,不到两日,便崩于滋德殿。年六十,谥曰明宪,乾德二年,复改谥昭宪,葬于安陵,神主附享太庙。太祖遭了大丧,少不得哀毁异常,颁诏天下,不在话下。

太祖自从改文臣知州事,尽收藩镇兵柄,集权中央。五代外重内轻,尾大不掉之弊,净尽除去。百年痼疾,一旦全蠲,心下自是欢然。便又改元乾德,以建隆四年,为乾德元年,百官又有一番朝贺的礼节,这些琐事,也不去叙它。

太祖改元之后,适有武平节度使周保权,遣使入朝,表称衡州刺史张文表,聚众作乱,势甚危急,乞求救援。

那保权乃是周行逢之子,行逢在周世宗时,因平定湖南,授为朗州大都督,兼武平军节度使,管辖湖南全境。太祖受禅,加中书令,任职如故。行逢在镇,力求治理,颇得众心。惟境内一切处置,还是五代时方镇旧例,并未改革,行动自由,朝命难制。太祖即位之后,接连着就有李筠、李重进的叛乱,中原尚未平定,哪里顾得到边境地方呢?

所以行逢在镇七年,安安稳稳,很享了些尊荣之福。到得病重将死的时候,召集部下将校嘱咐道:“我子保权,年才十一岁,全仗诸公护持,所有境内各属,大都恭顺,必无异心。惟衡州刺史张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