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 序(2)(1 / 2)

梅奥本人不轻易讲课,这是一件不得人心的事情——哈佛商学院的同事们可都是些杰出而富有奉献精神的教师。他只是偶尔讲一讲课,其结果是,在任职期间,他对学校当时的那一代学生影响有限。为什么授课对梅奥没有吸引力呢?考虑到授课在这样一位权势人物眼中的潜在影响,对此作一番反省是令人感兴趣的。我相信,只有在那些需要成为病人的人以及寻求治疗者困惑的灵魂身上,梅奥才能体验到巨大的移情效力。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不论是当时的还是现在的,并未寻求治疗。梅奥可以以一种稀奇古怪的方式运用他的移情作用,既可在一对一的情形下,也可在与一群不同人格的听众进行沟通时使用,这如他来说就好像遣词造句一般容易。他的语言富有诱惑力,旨在影响对方的情绪。可是,他很少写作,以至于向世人暗示,与一个陷于不幸的人相比,一群看不见的读者是不需要他付出那么多的精力的。梅奥身边的所有人都是他的病人,只是病症不同而已。他能够在他们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方面给予帮助,不要求他们宣示他们是病人还是需要帮助的人。在医治他们的疾病的同时,他给予他们工作和方法的指导。这个方法一律是,不论是在诊所还是在工厂,都让他们主导谈话,由此他们自己也可以从他们的幻想中挣脱出来,他们也可以照顾其他某个人,并经由某种反省过程,获得深入他们内心的洞察力。这种训练计划全无层次和结构可言,以至于让梅奥的同事们迷惑不解,但是许多入却从他的治疗性工作中受益,并对他衷心感激。然而,对于这个颇具诱惑力的治疗术士,他们表现出变化多端的迷惑状态。

到目前为止,弗里兹·罗特利斯伯格是梅奥最得意的门生。罗特利斯伯格与西部电气公司的威廉·迪克森合著了一本描述霍桑实验故事的著作。这本书后来成为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这本书一方面让罗特利斯伯格声名远扬,另一方面又欠下了梅奥一笔难以偿还的人情债。罗特利斯伯格之所以成为哈佛商学院的正教授,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管理与工人》(ManagementandtheWorker)一书。除此以外,他在埃尔顿-梅奥身上找到了治疗者。在《无从捉摸的现象》(TheElusivePhenomena)一书中,罗特利斯伯格讲述了梅奥的故事以及他在梅奥退休后亲自完成的工作。罗特利斯伯格把人的关系纳入到哈佛商学院的课程当中,从而有效地完成了梅奥的计划。这项工作从本质上结束了梅奥与学校的隔离状态。不过,梅奥已经没有福分分享这个事实了。罗特利斯伯格还把梅奥当做一个传奇人物保存下来,这一事实反映了罗特利斯伯格与梅奥加诸于他身上的移情作用所进行的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不久,我师从弗里茨·罗特利斯伯格学习。回首往事,罗特利斯伯格似乎是为了支持他自己的风格而让埃尔顿·梅奥这个传奇不朽的。罗特利斯伯格一方面努力成为导师那样的人,另一方面偿还亏欠导师的恩情,在这个过程中,残存的内疚感让罗特利斯伯格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无所适从。罗特利斯伯格觉得梅奥是一名研究人员,他被这种感觉误导了。就他自己的诱惑力来看,他比自己所承认的更像梅奥。就像其他著名的与工作有联系的学术界人士一样,罗特利斯伯格一方面不能逃脱西部电气公司的研究工作以及所谓的霍桑效应(HawthorneEffect)的阴影,另一方面他又能够自由地规划和执行独立的研究项目。讲课成为他的专长,在这方面,他把梅奥的思想搬上课堂,由此在这一点上他做出了一份永久的贡献。罗特利斯伯格并不能满足于这件令人敬畏的成就;相反,他殚精竭虑,以使自己配得上心目中的埃尔顿·梅奥这个研究员的形象。关于构成这个传奇的点点滴滴,读者可以自行评判,但是我知道,与其说是罗特利斯伯格对这个传奇的需要,还不如说是这只是增加了他内心的混乱罢了。

正如罗特利斯伯格等人所颂扬的那样,埃尔顿·梅奥传奇的内容是颇让人感兴趣的。这段悬而未决的传奇出自中继器装配测试室研究过程的第十二个阶段,但正式的结果却出现在《管理与工人》一书及全世界各所大学数不胜数的论文中,不过实际的传奇则另当别论了。

在西部电气公司霍桑工厂中继器装配测试室开展的试验,其背后的主要想法是要观察各种工作条件对工人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当条件变化时,例如,引进休息时间或者缩短工作时数时,生产率提高了。这似乎是这些变化带来的合乎逻辑的结果。而且极为巧妙的是,研究人员恢复到原始的工作条件下,作为一项控制观察结果的措施,从实验的推理来看,研究人员预计产量会下降,然而产量不降反升,这恰如同在工作条件中引进不同的变化一样。这一点导致了被称为“霍桑效应”的解释,即尽管工作条件复原,但是如果人们感觉良好,并对所涉及的权威人物具有强有力的依恋感,则人们仍将作出积极的反应。霍桑效应就是移情作用。这种现象在医学界被称为“安慰剂效应”。抱怨某种症状的病人也许身体上根本没有毛病,但是,作为让他们宽心的手段,医生会给他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