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现实主义的不同作了出色概括。
他是最早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文艺和最早肯定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批评家之一。在《<工人诗集>序言》(1888),《工人运动的心理》、(1909)及致高尔基的一些书信中,他希望工人阶级起来创作反映自己的愿望和斗争的文学,认为“自觉地研究和艺术地再现俄国现实的肯定方面”,将是俄国“文艺发展中向前迈进的巨大的一步”。他称赞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家”、“无产阶级战士形象的第一个创造者”和“革命无产者心理的表现者”。但他对高尔基的《母亲》的评价却有失偏颇。
普列汉诺大文艺论著的历史贡献,正如鲁迅所说,“不愧称为建立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社会学底美学的古典底文献的”。
丹麦诗人,小说家蒂特兰夫森,吐凡
(1918~1976)丹麦女诗人、女小说家。1918年12月14日出生于首都哥本哈根。1976年去世。
蒂特兰夫森的父亲是个烧火工人。由于家境清贫,她上学不多,主要依靠勤奋自学成才。她在哥本哈根一家公司担任职员并业余从事诗歌创作。1937年,她的散文诗《散文与诗歌》和长诗《写给我夭折的孩子》在《野火》文学杂志上发表,引起公众的注意,使她名噪丹麦诗坛。她积极参加丹麦青年文学家俱乐部活动并且和《野火》杂志主编、作家维·默勒结婚,自此以后,她和文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业余创作变为职业作家。
蒂特兰夫森不仅是一位多产的女作家,也是以擅长写妇女问题著称的作家。她的诗作、长篇和短篇小说多半以妇女生活为题材,主人公也是妇女。她对女性的心理状态和感情变化洞察入微,并且以她特有的细腻入微而又流畅简洁的笔法描绘得淋漓尽致。她在诗集方面的作品有《女孩子的心》(1939)、《小小的世界》(1942)、《闪烁的灯光》(1947)和《妇女的心》(1955)等。
1941年,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大人使一个小孩受害》引起丹麦社会的轰动。女作家以异常明快和大胆的笔法揭露了丹麦的一个隐秘而又严重的社会问题,即成年人对幼女的性侵犯。书中的女主人公对童年遭人施暴凌辱的回忆像鬼魅般追踪着她,毁坏了她的正常生活,直到她在成年之后辩认出当初的施暴者并将他绳之以法,她方能得以过正常的女人生活。
对不幸的童年的回忆也是蒂特兰夫森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她在作品中如实地反映了本世纪20、30年代哥本哈根贫民区的困苦不堪的生活、天壤悬殊的贫富差别以及生活在最底层的城市无产者和贫民百姓。他们生性善良,正直而又乐观豁达,为糊口谋生而辛劳终日。如《童年的街道》(1943)和《保护儿童》(1946)等。
长篇小说《两个互相爱恋的人》(1961)被拍成电影。描写妇女婚姻不幸的自传体小说《结婚》(1971)和《维尔海姆的房间》(1975)在北欧获得极大的好评。
除了诗集和长篇小说外,蒂特兰夫森还创作了不少短篇小说,如《完全自由》(1944)、《法官》(1948)和《雨伞》(1952)等。
作家、剧作家参卡尔,伊万
(1876~1918)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作家、剧作家。1876年5月10日生于卢布尔雅那附近的沃尔赫尼卡村的一个裁缝家庭,1918年12月11日逝世于卢布尔雅那。参卡尔童年时代生活很困难。青年时代在维也纳读大学,加入了社会民主党,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他的早期创作以诗歌为主,曾受到西欧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后来在革命形势的推动下,他逐渐摆脱了现代派文学的影响,转向现实主义,写出了一系列反映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抨击剥削制度的小说和剧本。主要剧作有揭露斯洛文尼亚资产阶级争权夺利的喜剧《为了人民的利益》(1901),描写19世纪末期斯洛文尼亚资产阶级在现政权和教会支持下巧取豪夺的话剧《贝塔伊诺瓦的太上皇》(1902)和预告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奴仆》(1910)。在话剧创作方面还有《雅科布·卢达》(1900)、滑稽戏《圣弗洛里安峡谷的诱惑》(1908)和《美丽的维达》(1912)等。在小说创作方面,主要有短篇小说集《速写》(1~20卷,1925~1936),《尼娜》(1906),中篇小说《仆人耶尔奈和他的权利》(1907)、《米兰和米兰娜》(1913)及《梦中的画》(1917),长篇小说《在山谷里》(1902)、《马尔丁·卡丘尔》(1905)、《外籍人》(1902),自传小说《我的一生》等。这些小说具有和戏剧作品相同的主题:描述下层人民群众的苦难,鞭挞资产阶级的贪得无厌和官吏的腐败无能。
中篇小说《仆人耶尔奈和他的权利》,话剧《贝塔伊诺瓦的太上皇》是参卡尔的代表作。前者描写老仆人耶尔奈为主人希达尔辛苦劳作了一辈子,工人死后,他非但未得到主人的一点报答,而且还被赶出家门。他心里有气,找学者、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