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泽(王安石的儿子)小的时候非常聪明。有一次,一位客人把一只獐和一只鹿关在一个笼子里,问元泽:“何者是獐?何者是鹿?”元泽不认识,思索了一会儿说:“獐边的是鹿,鹿边的是獐。”
逻辑分析 元泽的回答是含混笼统的,不明确的。但是,在知识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这样的回答是足够机智的。
11.毛拉与罗马学者
一位罗马教廷的学者正在访问土耳其皇帝提摩尔的宫廷。皇帝让一位著名的毛拉准备与来访学者进行一场斗智。毛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的驴子驮上一堆题目不知所云的书。在斗智的那天,毛拉和他的驴子一起出现在皇家庭院里。尽管在他们之间语言不通,毛拉以其当地人的非凡仪表和过人智力,气势上压倒了罗马学者。这位学者最终决定考考这位毛拉的理论修养。他举起一个手指。毛拉以两个手指作答。罗马人举起三个手指,毛拉回答以四个手指。学者挥动他张开的手掌,毛拉的回答是握紧拳头伸进他的手掌。然后,学者打开他的公事包,拿出一个鸡蛋。毛拉从兜里掏出一个洋葱作答。罗马人问:“你的证据是什么?”毛拉向他的书打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手势。罗马人看了看,他面对那些书名是如此震惊,就低头认输。
谁也不懂他们间的较量。在随后的茶点过后,皇帝悄悄地问罗马学者,这究竟是什么含义。“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这位毛拉。”罗马人解释说,“当我举起一个手指时,表示世上只有一个上帝,他举起两个手指是说上帝创造了天地。我举起了三个手指,表示人在怀胎一生一死间循环,毛拉以四个手指作答,象征人的躯体是由土、气、水、火四种元素组成。我挥动张开的手掌,意味着上帝无处不在,而他用握紧的拳头伸进他的掌心,是补充说上帝同样也在这里,在我们中间。”“好吧,那么鸡蛋和洋葱是怎么回事?’’皇帝紧迫着问。“鸡蛋是地(蛋黄)被天包围的象征。毛拉拿出一个洋葱表示地周围的天有很多层。我问他,他用什么证明天的层数和洋葱皮的层数一样多,结果他指给我看那些高深的书。唉,那些都是我所不知道的。您的毛拉真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然后,沮丧的罗马人就离开了。
与毛拉讲同一种语言的皇帝,下一步就是问毛拉关于这场辩论的情况。毛拉回答说:“这很容易,陛下。当他举起一个手指向我挑衅时,我举起了两个,意思是我会挖出他的两只眼珠。当他举起三个手指时,我确信他打算踢我三下。我就以牙还牙,要回敬他四下。他扬起整个手掌,毫无疑问,是要扇我一个耳光。那样我就会回他一记重拳。他看到我是认真的,就开始变得友好起来,送我一个鸡蛋,我就送他我的洋葱。”
逻辑分析 在一场哑谜式的斗智过程中,毛拉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地战胜了“学问高深”的罗马学者。显然,这场斗智不是在“现实”中而是在各自的“思想”中交锋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二人对问题的理解上发生了“歧义”。“歧义”的根源在于他们事先对“一个手指”、“两个手指”、“三个手指”、“四个手指”、“挥动手掌”、“握紧拳头击打手掌”、“鸡蛋”和“洋葱”等语词的含义没有明确的约定,因而是“含混笼统”的。
(三)曲解或窜改词义的谬误
12.一道高中作文试题
有一道高中作文试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生和老师产生了以下几种理解:(1)不少学生把它解释为“在生时遭逢忧患,至死时才享受到安乐”。(2)另一些学生把它解释为“人生在世总是有忧患的,但无论怎样,死后便一了百了,得到大解脱”。(3)老师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出自《孟子》的成语,应解作“忧患使人勤奋进取,有能力克服困境;安乐使人怠惰退化,无法应付困境。简单地说是,忧患则生,安乐则死”。
逻辑分析 老师的理解是标准的、正确的。而学生的理解则文不对题(离题),从逻辑上说,学生犯了“曲解、窜改词义”的谬误。
理论探讨 若一语词或短语只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意义(即标准意义),而使用者将其理解为另外一个意义时,则他犯了“曲解、窜改词义”的谬误。
13.守时
甲:“昨天开会,你迟到了20分钟,真不守时!”
乙:“你也不守时,因为你早到了20分钟!”
逻辑分析 这一论辩中的“守时”的概念有约定俗成的通用语义.只是不逾时,不迟到,并不包含早到。而乙为了反驳甲对自己的批评,竟将“守时”的定义改变,这就犯了“曲解(或窜改)词义”的谬误”。
14.“领”和“袖”是“领袖”吗?
十年动乱初期,某市一位高级工程师在长途出差回来后对保姆说了一句:“我的衬衫领子和袖子脏得不像样了,如果洗不出来,就扔掉算了。”后来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上“污蔑伟大领袖”的罪名,判处3年有期徒刑。
逻辑分析 在这个例子中,“衬衫的领子和袖子”的含义和所指是明确的、确定的,可是有人故意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