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又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怎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
逻辑分析 蜗牛妈妈的论证是正确的:或者天保护我们,或者地保护我们,或者靠自己来保护;因为天不保护我们,地不保护我们,所以靠自己的壳保护我们。因为壳能保护我们,所以我们要背着壳啊!
(六)论据要彼此一致——自相矛盾的谬误
14.半费之讼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斯招收了一个名叫欧提勒士的学生,师徒二人签订了一份合同:老师给学生传授辩论技巧,教他如何帮别人打官司;学生入学时先交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则在学生毕业后帮人打官司,打赢了再交。
可是,学生毕业后总不帮人打官司,老师一直得不到另一半学费。老师就把学生一纸诉状送上了法庭,心里还打着这样的如意算盘:“如果我的学生打赢了这场官司,则按照合同的规定,他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我的学生打输了,则按照法庭的判决,他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他或者打赢了这场官司,或者打输了这场官司,总之,他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
但学生却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嘛,我是你的学生,您的那一套咱也会:如果我打赢了这场官司,则按照法庭的判决,我不应该给您另一半学费;如果我打输了这场官司,则按照合同的规定,我不应该给您另一半学费;我或者打赢了这场官司,或者打输了这场官司,总之,我都不应该给您另一半学费。”
逻辑分析 学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按照老师的逻辑构造了一个反二难推理来成功地反驳老师的论证。问题是:师生二人使用相同的推理形式,有同样充足的理由,为什么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呢?原因是他们所使用的论据都是不一致的:合同约定和法庭判决是相互冲突的。也正是由于老师的论证中使用了不一致的论据,学生才能利用完全相同的论据和完全相同的推理推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理论探讨 在一个论证中,论据必须是彼此一致的。这指的是,即论据之间不能有冲突、矛盾。如果论据不一致,彼此冲突,自相矛盾,那么在逻辑上它就可以推出任何结论(当然能推出自相矛盾的结论)。也就是说,如果所使用的论据不一致,那么什么样的论题都可以得到论证,这样的论证也就失去了意义。
(七)从论据要能够推出论题——推不出谬误
15.我比你争气
古代,一家有祖孙三代。爷爷经过寒窗苦读,由农民子弟考中状元,做了大官。不料他的儿子却游手好闲,一事无成。但他的孙子却考上了探花。于是,爷爷就经常抱怨他的儿子,说他们家就他一个人不争气。但他的儿子却说:“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比你还争气!”
逻辑分析 是否争气,主要看他自己的作为,而与他父亲、儿子的作为没有逻辑上的相关性。因此,那个儿子所引用的论据推不出他所要论证的论题“我比你还争气”。
理论探讨 “推不出”是指,论据与论题没有逻辑上的相关性。如上例;或者指“推理形式不正确”,例如“抽烟的人容易患肺炎,我从不抽烟,所以我不容易患肺炎”。就是一个错误的三段论推理形式,犯了“大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具体参见前面有关章节。
16.老爷,你偷不偷?
古代有一县官丢了印,害怕朝廷问罪,急命衙役捉拿盗印人,限期三天将人抓来。两天后,衙役回来禀报:“没有捉到盗印人,只抓到三个可疑的人。”县官丢了印,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听到抓到了可疑的人,立即升堂审问。三个可疑的人被带到县官面前。
县官问第一个:“你偷不偷?”
“我不偷!”
“你爸爸偷不偷?”
“我爸摘过人家的瓜。”
“你爸偷,难道你不偷,拖出去重打。”
县官又问第二个:
“你偷不偷?”
“我不偷!”
“你爸偷不偷?”
“我爸不偷!”
“你爷爷偷不偷?”
“拔过人家的萝卜。”
“你爷爷偷,难道你不偷?拖下去重打!”
第三个被带到大堂上,却不肯下跪。县官喝问道:“你为啥不下跪?”
“我爸腿上长着一个大疮,跪不下来。”
“你爸腿上长疮与你何干?”
“既然我爸长疮与我无干,那他们两人的长辈偷了人家的东西又与他们何干?”
县官被问得张口结舌,正要发作,这时县官的太太抱着孩子上堂来了,顺手把印放到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