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财主得到了一件样子很古怪的铜制容器,样子像一匹马,上面有一开口。此容器是何物?财主不明白,于是就向别人请教。
一位朋友不懂装懂,冒充“行家”,对他说:“这东西叫‘酒尊’,是古人盛酒用的。它可是无价之宝呀!”
“哪有这么大的酒壶,像一只小盆?”财主有点怀疑。
“这你就外行了,”“行家”继续说道,“古代人的酒量特别大,而且那时酒的浓度没有现在高,所以就要使用大酒壶了。”
“原来如此。”财主高兴地说。
财主的亲朋好友听说他得了无价之宝.纷纷前来观赏。财主摆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招待大家。席间就用那件古怪的铜器盛酒,并把它放在桌子的中央。真是无巧不成书。席座中有一个书生,看着那件铜器暗暗发笑,并且只吃菜不喝酒。财主感到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不喝酒。
书生指了指桌子上的铜器,说:“因为盛酒的家什不对。”
财主理直气壮地说:“有什么不对?古代人就用这种东西盛酒。”
“此言差矣!”书生笑了笑,“这件铜器不是酒壶,而是古代女人用的尿壶,它的名字叫‘兽子”。
“胡说八道!”“行家”一听就急了,“你拿出证据来!”
“好,请稍等片刻。”
书生说完,就立即跑回家取来一本古书,书中有这种铜器的说明,并附有图样。大家对照图样一看,果然是“兽子”。
这时,喝过酒的宾客都恶心极了,有的把酒菜都吐了出来。财主和那位“行家”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逻辑分析 书生和“行家”对同一铜器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判断:“这个铜器是酒壶。”和“这个铜器是尿壶。”这两个判断都是性质判断。性质判断是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显然,这两个判断是相互反对的,是不可能同时成立的。既然书生已经证明“这个铜器是尿壶”是真实的,则“行家”的判断“这个铜器是酒壶”就是虚假的。
这六种性质判断彼此之间具有相互制约关系。这些关系共有四类:矛盾关系、差等关系、反对关系和下反对关系。
(1)矛盾关系。指的是①与⑥之间、②与⑤之间、③与④之间的关系,它们都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因而必有一真,也必有一假;或者说,其一真另一必假,其一假另一必真。例如,若“所有金子都是闪光的”为真,则“有的金子不是闪光的”为假,反之亦然;若“有的哺乳动物是卵生的”为真,则“所有哺乳动物都不是卵生的”为假,反之亦然;若“有人是神仙”为假,则“所有人都不是神仙”为真,反之亦然等等。
(2)差等关系。差等关系其实是蕴涵关系,在这里指的是①蕴涵③,③蕴涵⑤,①蕴涵⑤,②蕴涵④,④蕴涵⑥,②蕴涵⑥。它们都可以表述为:若前者为真,则后者必真;若前者假,则后者真假不定;若后者假,则前者必假;若后者真,则前者真假不定。例如,“所有网络精英都是亿万富翁”若是真的,则“有的网络精英都是亿万富翁”必真,“比尔·盖茨(网络精英)是亿万富翁”也是真的。“所有的网络精英是亿万富翁”若为虚假,则“有的(或某个)网络精英是亿万富翁”可以是真的(假设“网络精英”与“亿万富翁”是交叉关系),也可以是假的(假设“网络精英”与“亿万富翁”是全异关系的情况)。再如,“某个网络精英是亿万富翁”若为真,则“有的网络精英是亿万富翁”也真,而“所有网络精英是亿万富翁”可真(设想“网络精英”与“亿万富翁”是全同关系或者包含于关系),也可假(设想“网络精英”与“亿万富翁”为交叉关系或者包含关系)。“某个网络精英是亿万富翁”若为假,则“所有网络精英都是亿万富翁”必假,而“有的网络精英是亿万富翁”可真可假,等等。
(3)反对关系。这里指,①与②之间、①与④之间、③与②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都不能同真,但可同假。于是有:若其一真,则另一必假;若其一假,则另一真假不定。例如,“所有网络精英都是亿万富翁”若是真的,则“所有网络精英都不是亿万富翁”就是假的,“某个网络精英不是亿万富翁”也是假的。“所有网络精英都是亿万富翁”若是假的,则“所有网络精英都不是亿万富翁”也可以是假的(设想“网络精英”与“亿万富翁”是交叉关系),也可以是真的(设想“网络精英”与“亿万富翁”是全异关系);“所有网络精英都是亿百富翁”若是假的,则“(张三是网络精英,但)张三不是亿万富翁”可真,也可假,说明同上。
(4)下反对关系。这里指,⑤与⑥之间、③与⑥之间、④与⑤之间的关系,它们都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据此有:若其一个假,则另一必真;但若其一真则另一真假不定。例如,若“有些人是百万富翁”是假的,则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出“有些人不是百万富翁”是真的。但是,若“有些人是百万富翁”是真的,则在逻辑上存在“人”与“百万富翁”是同一关系的可能情形(如非常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