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启迪智慧的金钥匙——逻辑思维方法纵横谈> 第15章 判断要恰当(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章 判断要恰当(1)(1 / 4)

“哈哈哈,现在我就放心啦!”阿华拍掉手上的沙土,下山了。

第二天,阿发上山查看埋在地里的钱是否安然无恙。发现埋钱的土有被翻过的痕迹,吓了一跳。于是赶紧挖土查看,结果埋在土里的钱不见了。“哎哟!糟糕啦!不知是哪个小偷偷走了我的钱。”阿发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哭了好一会儿,抬头看到阿华写的告示牌。“什么?阿华没有拿埋在这里的钱?啊哈!我知道了!这可恶的……”阿发一路冲下山,站在村庄的入口处,高喊着:“出来!偷我钱的小偷们!除了阿华之外,全给我出来!”

逻辑分析 本例涉及判断问题,如“阿发没有把钱埋在这里。”就是一个判断。那么,什么是判断呢?简单地说,判断就是“什么是如何如何”的想法。更专业地说,判断就是对某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这些判断可用陈述句等语句表达出来。例如,针对“阿发有没有把钱埋在这里”这个事物情况做出的“没有埋”的判断是:“阿发没有把钱埋在这里”。根据是否符合事物实际情况,可确定一个判断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显然.阿发做的判断是错误的。阿华也有类似的问题。

2.言多必失

警察在一条新开辟的隧道里迎接第一千辆通过的汽车,代表市政当局要送给司机一千元钱和一枚纪念章。

警察顺便问道:“你拿了钱打算怎样使用?”

“先生,我要去领取一份驾驶执照。”司机回答。

他太大忙解释说:“警官,我丈夫喝了酒总是胡言乱语。”

他那耳聋的妈妈以为儿子被抓住了,就说:“你看,我早就知道你偷汽车逃不了多远!”

逻辑解析 司机及其太太和母亲的话语分别隐含着三个判断:“我是无照驾车的”,“我丈夫是酒后驾车的”,“这辆车是我儿子偷来的”。结果,那位司机不仅要接受罚款,而且还会被送进监狱.本来可以到手的一千元钱也就化为泡影了。

二、判断与语句(上)——话有三说,巧者为妙

3.解梦

皇帝做了个梦,梦见一个人把他的牙齿全拔光了。皇帝惊醒后再没睡好。第二天皇帝把梦讲给群臣听,问何人能解。丞相说:“陛下全家将比陛下先死。”皇帝勃然大怒,把丞相处了极刑。这时,阿凡提来到皇宫。皇帝又把梦景说给阿凡提,问他主何吉凶,阿凡提回答说:“陛下将比你所有的家属长寿。”皇帝听了非常高兴,赐给阿凡提一件锦袍。

逻辑分析 “死”是个令人忌讳的字眼,说“长寿”当然是令人高兴的,但是阿凡提的话并不意味着皇帝能增寿。丞相的话与阿凡提的话是一个意思,表达了同一个判断:“a比b先死’’和“b比a长寿”是相互等值的!但是,效果却大不一样。

4.巧惩奸商

一位奸商听说巴拉口才好,便劝他帮助做生意。奸商说:“只要你当众夸我的牛奶好,保管亏不了你。”巴拉知道这个奸商一贯往牛奶里掺水,坑害顾客,就想整治奸商。

一次去卖牛奶,奸商喊道:“快来买上等的牛奶呵!”然后示意巴拉跟着喊,巴拉就大声喊:快来买,这牛奶是掺水最少的。”这一喊,人们便知道是掺了水的奶,都走开了。奸商埋怨巴拉说:“你别再提掺水的事啦!巴拉点头答应:“好啦!”

第二天,俩人又去卖牛奶,奸商叫卖:快来买喽!是上等的牛奶。”巴拉应声喊道:“快来买吧!它里面掺的奶最多。”周围的顾客一听,哄然大笑,纷纷离去。

逻辑分析 机智的巴拉,表面上不违背奸商的要求,而在实际上又整治了奸商:巴拉的两次叫卖,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这牛奶是掺了水的。”语句形式不同,但它们表达的判断内容相同,意思一样。

5.县官画虎

从前有个县官,很喜欢画老虎,但画艺不高,把虎画成猫。

一天,县官画了一只老虎,贴在墙上,叫来一个衙役,问道:“你看这画的是个啥?”

衙役一看,直率地回答:“是猫,我的老爷。”

这一下可惹恼了县官。他手指衙役,破口大骂:“你有眼无珠,把虎看成猫,真是胆大包天!”随即下令把这个衙役重责四十大板。

县官又叫另一个衙役来看。这个衙役一看画上的东西怪像黑猫。但他知道前一个衙役因直说是猫,已被打了四十大板,所以,他不敢说。

县官问:“你说这是啥?”

衙役答:“老爷,我不敢说。”

“你怕啥?”

“我怕老爷。”衙役低着头回答。

“那么我怕谁?”县官生气地质问。

“老爷怕皇帝。”

“皇帝又怕谁?”

“皇帝怕老天。因为皇帝是‘天’之‘子’。”

“老天怕什么?”

“老天只怕云,因为云会把天遮住。”

“云怕什么?”

“云最怕风,风会把云吹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