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怕什么?”
“风很害怕墙。墙会挡住风。”
“墙怕什么?”
“墙怕老鼠。老鼠会在墙上打洞,毁坏墙。”
“老鼠怕什么?”
这时,这个衙役慢慢地抬起头,指着墙上挂的画答道:“老鼠什么都不怕,就怕老爷这张画!”
县官气得两眼直盯着这个衙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逻辑分析 在这个故事里,第一个衙役回答县官:是猫,我的老爷。”这句话表达了这样一个判断:“你画的是猫”。在第一个衙役挨了一顿打后,第二个衙役就长了个心眼,绕一个大圈子后,说:“老鼠什么都不怕,就怕老爷这张画!”这句话同样是表达:“你画的是猫”这个判断。这个故事再次说明,不同语句形式,可以表达同一判断,在实际交往中,能自觉地运用这个原理,有助于增强表达能力,使语言婉转、生动,获得较好的效果。
6.他是这样考上清华的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个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小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学期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水。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笨孩子,只要你能细心些,会超过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0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彩,他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儿子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位子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意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逻辑分析 妈妈巧妙的鼓励造就了儿子的成功!从幼儿园到考上大学,老师和妈妈的话语总是大体陈述着同样的客观事实,但是由于他们的立场、情感态度不一样,将对孩子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试想,如果没有妈妈的鼓励,或者妈妈完全认同老师的说法,和老师说同样的话,会不会毁掉孩子的一生呢?这个故事再一次印证了一句格言的真理性:“话有三说,巧者为妙”!语言的力量不可低估,要学会驾驭它。
我们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说:同一个意思,客观上有多种语言(语句)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到底采用哪一种表达形式,是值得仔细体会和认真研究的。因为语言在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等方面实在太重要了。有诗为证:
它不是蜂蜜,
可是它比蜂蜜还甜蜜;
它不是砒霜,
可是它比砒霜还恶毒;
它不是刀剑,
可是它比刀剑还锋利;
它不是阳光.
可是它比阳光还温暖。
它是什么?它就是语言!
三、判断与语句(下)——语句歧义及其谬误
7.巧嘴媒婆
有个姑娘因为缺一块嘴皮,一直嫁不出去;有个小伙子因为没有鼻子,也娶不到老婆。虽然他们各自都有残疾,但双方找对象都有个条件:不要有残疾的。巧嘴媒婆却有本事把他们说到一块,把这门亲事说停当。她对男方说:“这姑娘没别的毛病,就是嘴不好。”男方以为嘴不好是多嘴多舌,就说:“嘴不好不算毛病,慢慢劝她改就是了。”就同意了。媒婆又跟女方说:“小伙子别的都挺好,就是眼下没什么!”女方以为指的是没有产业,就说:“眼下没什么怕什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