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较流行的常见温热性病症经验丰富。南派还特别致力于对《四部医典》的挖掘和刻印事业。
十七世纪,第斯桑杰嘉措曾专门校阅各种版本的《四部医典》及其注释本,并请著名医家来讨论一些难题,最后对《四部医典》的原本做了一次彻底、全面的修改、补充和注疏。不仅如此,他还应用叙述体的文字来重新改写这部经典。这样,《四部医典》就变得比较通俗易懂了,全书的篇幅也因此增加了一倍以上,并于1687年完成了刻版,书名为《四部医典蓝琉璃》,从此这部《蓝琉璃》成了学习《四部医典》的标准注解本。
这一时期,在医学教育方面,五世达赖喇嘛对培养医学人才比较重视,在哲蚌寺设立”医学利他院”,恢复日喀则的”仙医云集院”。桑杰嘉措在布达拉宫对面小山上建立了”药王山医学利他院”,并在五世达赖喇嘛的支持下,刻印了一大批重要的藏医著作。在桑杰嘉措的主持下,绘出藏医系列的彩色挂图全套共79幅,还利用宫廷的丰富资料,编著成《藏医史·仙人喜宴》,书中较详细地论述了从传说时期一直到桑杰嘉措本人执政时期的医学发展情况,是一部比较权威的藏医学史著作。
继桑杰嘉措之后,蒂尔玛·丹增彭措著有一部重要的本草学著作《晶珠本草》,全书刊有各类药物共2294种,实收1400种,涉及每一种药物的形态、功用、产地、用法等内容,是藏医史上影响巨大的药物学著作。
这一时期在安多地区的塔尔寺、拉卜楞寺、夏琼寺、拉加寺、赛科寺、拉莫德钦寺及佑宁寺等先后建立起曼巴扎仓(藏医学院),成为藏医药教育和治疗中心。
十九世纪,十三世达赖喇嘛土丹嘉措(1876一1933)十分重视藏医药学,这一时期除开展医疗活动,整理古代医籍之外,还成立了一个专门培养医学和天文历算人才的机构,叫”门孜康”。这所学校成为近代培养藏医的主要场所之一,曾培养出钦饶诺布(1883—1963)等著名的藏医。⑤
五、小五明学
1.修辞学
修辞学讲辞章之学,亦源自于印度。十三世纪中叶,译师雄敦·多吉坚赞将古印度著名文学大师旦志的经典之作《诗镜》译成藏文(后又经邦译师等人的校订改译),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藏族文学与诗歌的发展。《诗镜》受到藏传佛教各派的重视,诠释《诗镜》的著作不胜其数。《诗镜》讲授的盛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辞义风格,使文学审美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凡藏族学者,无不钻研《诗镜》,甚至到了不懂《诗镜》,难以为文的地步。《诗镜》综合古印度东南两派诗家相同和不相同的修辞方法,著成作诗格律,类似于写作指南。全书由三个章节组成,内容概括为辞章、辞格和修辞过失。辞章有诗体、散文、散文诗歌相间体三种。辞格指通过各种修饰词的组合,以不同的语言形式对诗文加以修饰和美化。修辞过失是指诗作中出现的不符合逻辑和语法规则等的错误现象。
宗喀巴、五世达赖、多喀哇·策仁旺杰、贡塘·丹贝仲美等藏传佛教大师擅长诗作,均有作品传世。
2.声律学
声律学是古印度文人中盛行的根据字母和字根的音形轻重搭配成绝句的一种修辞方式,通用于诗歌和文章中的偈颂体的写作。在每四行一首的诗句中,根据其诗句声律组合规律和梵文偈句轻重音的组合规律,又将其分为志达和杂豆两种。志达指每行诗句中,运用多少元音需要记数的种类;杂豆指不记元音数,而依据字根的轻重音形搭配成诗句的形式。⑥
据传,声律学起初是由古印度蚁穴大师所开创,后图巴玛色著《声律学纲要》,杰巴拉大师对该书加注后开始传播开来。此后大学者仁君喜瓦撰有《声律学·宝生论》,声律学在古印度得以发展。萨迦班智达为了使这门学科在藏区得以传播,首著《声律·杂斑莲》。此后梅林大译师、雅隆·扎巴坚赞、夏鲁·曲绛桑波译师等先后将《声律学·宝生论》等译成藏文,使声律学在藏区逐渐得到传播。
3.词藻学
词藻学是根据世间各类不同事物之间相对存在的因果关系、依附关系、对立关系、相互作用以及近似关系等为依据,给事物以多种称谓(异名)的一门学科。
十三世纪,著名的大译师雄敦·多吉坚赞和邦·洛智丹巴师徒在翻译并讲授古印度诗学名著《诗镜》时期,词藻学也开始传人藏区。特别是针对文学创作中修辞格的需要,雅隆·扎巴坚赞和夏鲁·曲绛桑波、司徒·却吉尼玛等著名译师先后翻译、校订了《甘露藏》和《明显说杂论》等古印度词藻学名著。此后,欧曲·达摩巴札的《词藻学——大海之点滴》、大比丘旺秋曲桑的《数词异名解注》等多部词藻学专著陆续问世。⑦从此,词藻学作为一门修饰文学作品的学科,在雪域高原不断传播、完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词藻学。
词藻可以分为数词的异名与其它实词的异名两大类。总体上来说,名词可以分为实有名词和假立名词两大类,词藻一般属于假立名词的范畴。藏语的大多数词藻不仅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