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耶寺由堪布寂护大师和阿阁梨莲花生二人共同勘察地形,认为该地如乌龟仰卧,在中间腹部建乌孜大殿。该殿第一层按吐蕃的建筑式样,中层按唐朝式样,上层按印度式样。因此,桑耶寺被称为”三样坚固天成寺”。整个寺院仿照印度的欧丹达菩寺(即飞行寺)布局,而该寺是按照佛教的世界地理的模式建造的。按佛教经典《俱舍论》等佛经的描绘,一日月所照的区域为一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山的四面有七游戏海,海上有四大洲,即南赡部洲、西牛贺洲、东胜身洲、北俱卢洲,每一大洲旁又有两小洲。桑耶寺中间的乌孜大殿,象征宇宙的中心须弥山,在乌孜大殿东西南北四面建四座大殿,分别象征四大洲,其中东边有钦饶嘉伯林(意译”极慧文殊洲”),代表东胜身洲,南边阿雅巴洛林代表南赡部洲,西边噶丹强巴林(意译”具喜慈氏洲”),代表西牛贺洲,北边绛曲散杰林(意译”生菩提心洲”)代表北俱卢洲。在四大殿的左右方各建两座小殿,分别代表八小洲。钦饶嘉伯林的右面建达觉包玛林,左面建南达成康林。阿雅巴洛林的右面建扎居甲盖林(意译”翻译印度洲”),左面建董都阿巴林(意译”降魔密咒洲”)。噶丹强巴林的右面建弥约散旦林(“不动禅定洲”),左面建隆丹贝杂林。绛曲散杰林的右面建白哈尔贡宗林(意译”白哈尔神宝库洲”),左面建仁钦那措林(“各种珍宝洲”)。在乌孜大殿的南侧建太阳殿,北侧建月亮殿。在乌孜大殿的四角,与殿相距数十米处,分别由四位大臣主持建造四座大塔,色彩各异。在乌孜大殿的东南角建有白色菩提塔,在大殿的西南角建红色法轮塔,在大殿的西北角建黑色涅槃塔,在大殿的东北角建蓝色吉祥多门塔,这四座大塔,形制各不相同,建筑特色鲜明。另建有参芒格日林、邓钭楚康林、图丹鲁康林三座殿,后来这三座佛殿毁于朗达玛灭佛时。在这些佛殿的周围,建起了一道椭圆形围墙,象征铁围山,墙上有一千零八尊小佛塔,墙的四面各开一门,其中以东大门为正门。四大门前,各立一石碑(现已不存)。在外围有王妃建造的佛殿,正妃曼坚建康松桑康林,建筑形制与乌孜大殿类似;次妃没庐氏·绛曲仲建格哇杰贝林(现已不存),波江妃·甲莫尊建布察色康林,该殿(现为镇小学)据说有十三种建筑特点,如《西藏王统世系明鉴》云:”外不见墙壁,坚如金刚;内没有柱子,如同帐篷般美丽;以黄铜为地基;玉梁上有奔驰的骏马;金梁上有玉龙;有向外和向内的屋顶;殿内的诸神像有总的伞盖和各自的伞盖;开关门时发出金沙声;浮雕佛传十二事业等。”⑦桑耶寺布局宏大,融吐蕃、唐朝、印度等地的建筑风格为一体,是吐蕃建筑史上的杰作。在漫长的岁月里,桑耶寺几经兴衰,多次维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桑耶寺再次得到维修、复建。
桑耶寺的各个佛殿中供奉有各种佛、菩萨像,墙上绘有经变图、佛传等佛陀教题材的壁画,内容十分丰富,难以详述。举其要者,则乌孜大殿的第三层供奉毗卢遮那佛及八大近侍、二十四菩萨等,守护者为八愤怒;第二层的主供是三世佛、十菩萨,守门者愤怒岗和根(是汉语的音译,似指哼、哈二将);第一层的主供是从海波山迎请的觉卧自生石像,及菩萨虚空藏、弥勒、观世音、地藏等。强巴林主供文殊菩萨,阿雅巴洛林主供观世音菩萨,据《巴协》,该殿是桑耶寺中最早建成的,当商议塑造的佛像要按印度的样式,还是唐朝的样式时,赞普赤松德赞提出为了让吐蕃民众信仰佛教,用吐蕃的样式。于是召集了许多人,从中选拔模特,以身形优美的库达察为模特,塑造了喀萨巴尼观音像,以玛萨贡为模特塑造了马头明王像,以觉若妃·拉乌曼为模特塑造了度母像,以觉若妃·尼琼为模特塑造了光明天女等。以吐蕃的俊男美女、力士作为模特,塑造佛像,这是饶有趣味的一件事,也说明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的本士化倾向。噶丹强巴林主供弥勒菩萨等,绛曲散杰林主供玛恰班玛佛等。代表八小洲和日月的殿中,亦供奉有各种佛菩萨像。各殿交付给不同的守护神守卫,守护神之数目、名号同样繁多。
《贤者喜宴》等史书中说桑耶寺的建造共费时十二年时间,公元763年奠基,公元774年竣工。③《巴协》中说桑耶寺建成以后,莲花生大师、寂护大师共同主持了盛大的开光仪式,吐蕃的君臣、民众欢歌载舞,表演杂技体育等各种节目,热闹异常。寂护大师担任了桑耶寺的住持,桑耶寺成为吐蕃佛教文化的中心。
四、白哈尔神
桑耶寺的众多守护神中,白哈尔贡宗林的白哈尔神在藏传佛教中大名鼎鼎,尤其在格鲁派地方政权时期,更是显赫一时。白哈尔神的荣辱兴衰,历经的风风雨雨,就是西藏佛教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但是有关白哈尔神的来历,却又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白哈尔神的故乡在藏文史书里被称为巴达霍尔国,其具体的地理位置,一般认为它在吐蕃的东北部或北部。从吐蕃时代的民族称谓来看,常用”霍尔”来称呼北方民族,如回鹘等。赤松德赞时期,吐蕃曾与回鹘交战,巴达霍尔可能指的是回鹘地区。《如意宝树史》认为巴达霍尔国禅院在河西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