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相当粗放。如果用GDP来衡量,我国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0倍、美国的5倍、加拿大的3倍,单位GDP的金属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4倍。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如果用实际收入来衡量,我们每实现1美元的收入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 1.5倍。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不仅反映出我国是用高能耗、高物耗和对环境的高损害来维持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环境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表明,当国家和地区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往往人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最为严重,而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这一时期。按照现有增长方式,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同比例增加。我国并非资源富国,被13亿人一除,人均占有水平是很低的。这一切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何找到一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路子,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个十分及时、具有远见的决策。
(二)循环经济在我国已得到了初步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许多重要的会议上,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都有重要的论述。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对循环经济进行研究,撰写论著,提出见解。这些,都足以说明我国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在三个层面上逐步展开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是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2002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陕西、辽宁、江苏等省以及沈阳、太原等城市制订了地方清洁生产政策和法规。截止2003年底,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
二是在工业集中区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我国已经建立了10个生态工业园区,这些园区普遍由共生企业群组成,根据生态学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
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主要是在区域层次上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面贯穿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律和经济措施体系,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若干循环型城市,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典型范例
1.辽宁省在实现老工业基地的转型过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002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复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辽宁省确定按照“3+1”模式,开展循环经济建设。一是小循环,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和“零排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全省已有350多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共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6000多个,年实现经济效益12亿元,节水1.5亿吨,节电1.5亿千瓦时,年减排废水1.6亿吨、二氧化硫1.4万吨、烟粉尘2.5万吨。二是中循环,建设工业生态园区,提升区域经济运行质量。重点组织了抚顺矿业集团、大连开发区、沈阳铁西新区等三个试点,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目前,正在着手将47家企业构成9条工业生态产业链,形成5个工业生态循环网络。三是大循环,大力开展城市中水回用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提高社会可再生资源利用率。全省已建成的16座污水处理厂中,日回用中水2.5万吨。以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为主题的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已在全省展开。四是发展资源再生产业,以粉煤灰和煤矸石为重点,开展资源再生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全省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量分别达到503万吨和405万吨,比2000年利用量分别增加了200万吨和150万吨。
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上,辽宁省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坚持理论先行,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培训。坚持科学规划,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坚持以项目为核心,分层次、有重点、有步骤地启动试点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公众参与”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机制。
2.青岛市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建设生态型城市。青岛市在2000年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之后,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型城市作为新的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型工业。组建了清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