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清廷提倡兴办工艺实业。清廷命各省督抚核查编造《官民荒田及气候土宜》图册。提倡大力兴办工艺实业,并将有关情况报农工商部。
8月14日。浙江天台会党滋事。会党何元旺和嵊县会党竺绍康联合发动起义,攻击哨卡和巡防营驻地。
8月15日。邮传部交通银行与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在北京签订《京汉赎路公债与正金银行合同》。合同议定清廷向正金银行借款220万元,用于赎回京汉铁路。
《蜀报》在成都创刊。该报为半月刊,是宪政会、法学研究会等四川立宪派团体主办的报纸。社长是省谘议局议长蒲殿俊,由朱山(云石)担任总编辑。吴虞、邓孝可先后为该刊主笔,当地名士萧湘、杨士钦、叶治钧、沈宗元等撰稿。设有谕旨、论说、奏议、批评、记事、文汇、译丛等栏目。其宗旨是:“以监督行政,促进宪政之成立,以指导社会,鼓铸宪法之精神”,鼓吹伸张民权、自由,要求速开国会,拥护君主立宪,反对暴力革命,声援保路运动,力主铁路商办。该刊被公认为是谘议局的言论机关。共出版22期,1911年9月7日被四川督抚赵尔丰封闭。
8月16日。清廷批准军人犯罪统归军法会议处审断。清廷批准管理军谘处事务大臣、贝勒载涛关于军人犯罪,统归军法会议处审断的奏请。
8月17日。清廷任命部分官员。清廷命世续开去军机大臣,专管内阁事务;吴郁生毋庸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任命贝勒毓朗、协办大学士徐世昌为军机大臣。任命候补侍郎唐绍仪署理邮传部尚书。唐绍仪自美国回来后,一直为侍郎候补,直至本日被正式任命为邮传部尚书。未到任之前,由邮传部右侍郎沈云沛为邮传部尚书。
清廷命盛宣怀速赴邮传部右侍郎任同时帮办度支部币制事宜。盛自从补任邮传部侍郎后,一直没有到任。本日入京觐见,清廷命其尽快赴任。目前清廷正在讨论厘定币制,盛宣怀多年研究币制,经常提出币制改革建议。清廷特别谕令让其帮办度支部币制事宜。
8月18日。外务部奏准在各省分期设立交涉使。外务部、会议政务处称:近年各省相继开放一批口岸,商埠林立,中外交涉方面的事务也日益纷繁,因涉外办事机构太少,经常贻误时机或节外生枝。以前各口岸、关道及省会所设置的洋务局,大多由其他官员兼任,职员多非专业人员,经常出现差错。外务部提出:继奉天、吉林、浙江、云南设立交涉司之后,直隶、江苏、湖北、广东、福建也应设立交涉司;安徽、江西、湖南、广西四省可以划归兼辖总督所在省份的交涉司兼办;黑龙江、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贵州等省可暂缓设立交涉司。各省洋务局应予以撤销,其经费统归交涉使。清廷照准。
《少年中国晨报》在旧金山创刊。该报社址设在美国旧金山企利街,其前身是少年学社于1909年创办的《美洲少年》周刊。1910年2月16日,同盟会旧金山分会成立,少年学社的成员全部入会,《美洲少年》也进行改组。孙中山离美之前,建议将周报改为日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定名为《少年中国晨报》,每日清晨6时出版。由黄超五任总编辑,黄芸苏、崔通约、张霭蕴、李是男、伍平一等人任编辑。其发刊词以鲜明的民族主义立场吸引广大华侨中的青少年读者。该报继承《美洲少年》的革命宗旨,鼓吹反清,批判保皇,与保皇党人徐勤主办的《世界日报》展开论战。武昌起义后,该报每日至少发行两次号外,报道革命消息。后来该报又发起反对袁世凯专制,鼓吹“二次革命”的宣传。
清廷命开去毓朗训练禁卫军大臣及步军统领之职。
8月19日。东三省总督锡良奏请招募内地移民、借用外债开发东三省。奏折称:东三省早已形成日、俄分据之势,近来日、俄签订第二次协约,蔑视中国主权,不许第三国插手,东北大局日益危迫。东三省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倘若锐意振兴,非无转弱为强的可能。东三省经济之所以长期处于弱势,主要在于地广人稀。建议朝廷尽快在东三省设立垦务局,派员前往内地招募移民,分段垦辟;借外债2000万两,一半用于设立实业银行,一半用于移民、开垦、筑路、开矿;先修建锦洮一段铁路;将葫芦岛开辟为商港。只要筹款落实,上述各项措施可以同时并举,此乃救亡图存上策。9月5日,清廷批准度支部、外务部转奏的锡良所奏之事,待借款具体细节议定以后,再请旨办理。10月4日,清廷将东三省筹借2000万两外款一事交由度支部办理。10月6日,清廷令所有东三省借款事宜,仍由度支部向美国议借。
安徽大水为灾。两江总督张人骏、安徽巡抚朱家宝致电清廷,说安徽省5月下旬连降大雨,南陵等县堤坝溃决,洪水淹没20多万亩粮田。6月下旬,又猛降三昼夜暴雨,宿丹、灵壁等县房屋、粮食、田产全被大水冲走,饿殍载道,灾情十分严重。清廷决定发放四万两赈济款。
8月20日。清廷命农工商部通告各省切实筹办农林工艺。光绪年间,清廷要求各督抚详查所属地方官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