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一定要敢于把权力授予有才能的人,不要因为担心有能力的下属会背叛、超越自己,就不去任用有才能的人来辅助自己。
授权对象的不当还有不慎将权力授予了不该授予的人这种情况。这主要是因管理者在识人方面失察所致。比如,将没有能力的人误认为有能力的人而对其授权,诸葛亮让马谡去守街亭就是如此,刘备在临终前就曾提醒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予以重任;而诸葛亮却一直把马谡当成有能力的人来对待,结果痛失军塞要地街亭。
还有的管理者是误把权力授予了没有德行或者不忠诚的人,这就像牧羊人误把狼当成牧羊犬,让狼来为其看守羊,结果可想而知。比如曹睿在临终前对司马懿的托孤之举,无疑把羊交给了狼,其教训是深刻的。
授权程度的不当
所谓授权程度的不当,是指授权者把不该授予下属的权力授予了下属,甚至是将所有的权力都授予下属,而该授予下属的权力又偏偏没有授予下属。所以,授权者在授权于下属的时候,必须明白哪些权力应该授予下属,哪些权力不能授予下属。
授权就像放风筝,不论风筝飞多高,放风筝的人都有能力将风筝收回来,因为在放风筝的人手中,有一根牵制风筝的线。一旦放风筝的人松开手中的线,风筝就会一去不复返。所以,放风筝人一定要抓紧手中的线,并确保这根线够结实,不能断线。授权也是如此。授权者手中一定要有一根能够牵制被授权者的线,授权者一旦丧失了手中的线,就意味着失去了对被授权者的控制,自己就成了有名无实的傀儡。
历史上的外戚专权与宦官之乱,都是因为皇帝将诸如军机大权、财政大权等重要的不该下放的权力却授予了这些人。所以,管理者尤其是最高领导,在对下属授权时,不能放弃的是控制权,包括:对发展大局的战略决策权、重大事项的决策权、重大财务的支配权、重要职位的人事任免权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应该授予下属的是执行权以及上述重大事项之外的、其他事项的决策权。在授权时,不能将所有的权力都授予下属,更不能将所有的权力集中授予一人。
如果将所有权力集中授予一人,就意味着权力从一个人手中转向了另一个人手中,这只是权力的转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授权。真正意义上的授权,既包括权力的下放,还包括下放之后的分权,也就是要在多个被授权者之间实现“分权以制衡”的目的。
授权者应该将权力均衡地授予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以期在被授权者之间形成制衡。所以,现代领导都会在正职之下设多个副职,让他们分管不同的事务,就是为了实现副职之间的制衡。
10.为与不为——隐形调控以静制动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曾教导统治者要无为而治。做到了无为,实际上也就是有为。不仅是有为,而且是有大为。
《庄子》中有一段阳子臣与老子的问答。有一次阳子臣问:“假如有一个人,同时具有果断敏捷的行动与深入透彻的洞察力,并且勤于学道,这样就可以称为理想的官吏了吧?”
老子摇头,回答说:“这样的人只不过是个小官吏罢了!只有有限的才能却反被才能所累,结果使自己身心俱乏。如同虎豹因身上美丽的斑纹才招致猎人的捕杀;猴子因身体灵活,猎狗因擅长猎物,所以才被人抓去,用绳子给拴起来。有了优点反而招致灾祸,这样的人能说是理想的官吏吗?”
阳子臣又问:“那么,请问理想的官吏是怎样的呢?”
老子回答:“一个理想的官员功德普及众人,但在众人眼里一切功德都与他无关;其教化惠及周围事物,但人们却丝毫感觉不到他的教化。当他治理天下时,不会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迹,但对万物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至理名言。老子所提倡的“无为”与“清静”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不要让民众负担过多;第二,尽量减少命令或指示;第三,顺应自然,厚德载物。
人有聪明和糊涂之分。聪明人明察秋毫,反应敏锐,把大大小小的事都记在心里,总要找到解决办法才肯罢手,往往心力交瘁,筋疲力尽;糊涂人把什么事都能看开、看淡,反应迟钝,反而活得潇洒自如,轻松自得。大文豪苏轼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精明的领导者往往让自己表现得十分糊涂,这是因为他们深知糊涂才是人生的真正智慧。对于管理者而言,聪明、糊涂缺一不可,大事不糊涂,小事不精明,或许这才是一个成功领导者应有的风范,才是“为”与“不为”的最好诠释。
心中有树(数),就不是荒山。有时候,事情赶到了节骨眼上,管理者就不妨装装糊涂,玩点文字游戏,模糊数字什么的,这样既保全了大家的面子,也不失自己的原则,岂不是更好?而糊涂装得好,有时还能起到克敌制胜的大用。
二战时,美国小罗斯福领导的一个小组,在中途岛海战前成功地破译了日本的军事部署,得到了日军在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并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