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表明,胆囊结石形成与胆汁成分有关。胆汁中含有胆盐、磷脂、胆固醇等物质。当胆固醇含量呈饱和状态时,可沉淀成结晶体,即为结石。胆石症按其组成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及混合性结石等。从总体上看,女性45岁前后发生胆结石的比例为男性的2~4倍。中老年妇女,特别是肥胖者,平时运动量小或不经常运动者,身体的新陈代谢相对缓慢,胆囊、胆管收缩功能减弱,则会使胆汁中的胆固醇和胆色素等物质更容易聚积成石。有些妇女体内的雌激素对肝脏酶产生影响,使胆汁成分发生改变后,也会增加胆结石形成机会。
此外,经常不吃早饭或有胆管感染及蛔虫病者,也可成为胆结石发病的诱因。
“静止型”胆囊结石对人一般无害,只有在胆囊结石并发胆绞痛、胆囊炎或结石导致黄疸时对人体才是有害的。凡诊断为无症状胆结石者除采取上述防治措施外,还应该重视病情观察,一旦出现上腹剧痛并伴有发热、呕吐、黄疸等急性发作症状,必须及早去医院诊治。
预防胆石症的急性发作,关键是调整饮食结构,宜吃清淡、少渣、容易消化的食物,重点控制肥肉、油炸食品,少吃脂肪含量高的干果、果仁类食品,忌用辛辣刺激性的调味品,并须禁烟、忌酒。平日宜多喝开水,每天饮水量应在2000~4000毫升之间。
一合理的饮食是预防胆结石的基本措施,饮食治疗的目的是减少胆结石形成的因素,使胆汁排泄通畅。
首先要控制油腻食物。进餐后胆囊收缩,将胆汁排人十二指肠,帮助脂肪食物消化。胆石症病人胆汁的排出减少,过多食油腻食物会产生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此外,油腻食物还会刺激小肠黏膜反射性地引起持续收缩,诱发胆绞痛。因此,胆石症病人平时应控制油腻食物的摄人。食物的烹制方法以蒸、煮、烩、炖、卤为好。
多饮水也可以稀释胆汁。患有胆结石的病人除了平时常饮水外,在一日三餐中还要多食用些汤水食物,保证身体对水分的需要。为有利于稀释胆汁,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刺激胆汁分泌和排泄。
多吃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A能保持胆囊上皮组织的健全,防止上皮细胞脱落助长结石的形成。维生素c能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有效地防止胆石生成及减少胆石症的发生。
最后还要注意多运动,运动有利于内脏的血液循环,对消化器官有按摩作用,能刺激胆汁排泄,改善消化功能,改善组织代谢过程,提高机体免疫力,故运动对胆囊炎、胆结石有积极防治意义。中年妇女勿用口服避孕药也有助于预防胆石症的发生。
养肝还须护脾胃
由于春应肝气,在春天,肝气本来就偏旺。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酸味入肝,此时若多吃酸味食品,就会更加增强肝气的升发,使本来就偏盛的肝气变得抗生而损伤脾的功能。肝血不足及脾功能不良时在外貌上表现为精神萎靡、头发萎黄、脸色发青或发黄、皮肤干涩失去光泽,使人的形象大打折扣。因此,要想养肝理脾,美丽容颜,贵在平时生活饮食中的点滴积累。春季饮食以平补为原则,最有益于养肝补脾。
所以,春季要进补养脾胃,就要少吃酸味的食物,多吃些甘味的食物。因为甘味的食品人脾,能补益脾气。正如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说的:“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健壮,则饮食得以化成水谷精微(即营养物质),充养脏腑,使人精力充沛,是延年益寿的前提。
脾属土。土的最大属性就是生化、承载、收纳。意思是说,植物种在土里,从土里吸收一切营养;土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万物之母。什么是生化呢?举例来说,梨子是从土中长出的,苹果也是从土中长出的,小麦、水稻还是从土中长出的。人也一样,也离不开这个土。脾胃有消化吸收的作用,脾胃把食物的营养吸收进入各个器官,二者的特性都是
供应营养,故脾属土。从这里也反映出,多吃出自深土里的食物是可以健脾的。
中医阴阳五行中,脾属中土,如果一个人的脾功能衰退,那么身体就会出现腹泻或大便干燥、不想吃东西、倦怠消瘦等症状。
养脾之法,就是要充分了解脾的特性加以调养,应常吃深埋于土的食物以健脾胃。像大地母亲一样无私地为身体提供一切养料。养脾之法,就是要充分了解脾的特性加以调养,应常吃深埋于土的食物以健脾胃。
如:米刺激胃液分泌,助消化、促进脂肪吸收;小麦健脾;小米防反胃呕吐,滋阴养血健脾除湿,清热解渴、和胃安眠;黑米开胃、益中健脾;萝卜促胃肠蠕动;土豆对消化不良(是胃病者的保健食品)、关节疼痛、皮肤湿疹、便秘有功效;芸豆健脾,消暑化湿;菠萝健胃,助消化、补脾止泻、清胃解渴;韭菜促食欲,有杀菌作用,有健脾行气、散血解毒功效,促肠胃蠕动,有效预防习惯性便秘;栗子补脾活血、止血;竹笋促进肠道蠕动消化,防止便秘,可预防消化道肿瘤,滋阴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