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 第33章 附录一 无意识(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章 附录一 无意识(3)(1 / 3)

这种“反发泄”作用非常敏感和活跃,它在替代物周围扩散得范围越大,那么,使替代概念不受新冲动干扰而独立的机制就越准确。我们知道,这种保护机制对本能冲动是不会抵制的(它根据被抑制概念的联系方式和替代概念进行联系),它只抵制外部知觉的干扰和侵犯。所以,只有在替代概念胜利取代了被抑制概念时,这种机制才开始发挥效力,况且从来不会在一种完全安全的情况下起作用。本能兴奋的增加和围绕替代概念防护的扩展成正相关,这全部的结构(类似的方式出现在其他神经官能症中)就是我们所谓的恐惧。在忧虑型歇斯底里症中的退避、放弃和犯禁等,都是替代概念逃避有意识投注的详细表现。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第三个时期的活动是不断重复和扩大第二时期的活动,意识系统现在为了保护自己,通过它周围存在的各种联想的反投注作用来抑制替代概念活动,这和最初系统通过替代概念投注,制止被压抑的概念来保护自身是一样的。由此,这种替代结构就通过转移作用发展起来。

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意识系统中,替代概念就是开始时有一个被压抑本能冲动冲破的小环节(或者说,替代概念是被压抑的本能冲动的唯一出口)。但是随着情况发展,整个保护性结构及恐惧都开始和那种非常突出的无意识影响相对应。

再深入一点儿就是说,对来自本能的威胁通过自卫机制而外射出去,可是通过自我展示行为,我们好像看到不是来自本能,而是来自外部知觉的威胁对忧虑造成影响。这肯定会导致一种结果,就是自我面对外部危险时,本能反应就是企图逃避,也就是恐惧时作出的那种逃避。在这个过程中,压抑仅仅在抑制忧虑排泄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是成功也是牺牲,因为它是以丧失个人的自由为代价的。然而,从本能需求中逃避的企图用途很小,通过“恐惧”方式进行的逃避,效果也不是很好。

其他两种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和忧虑型歇斯底里症的大部分都比较相似,下面,我们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它们的区别和“反发泄”活动所起的作用上。专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人可以研究一下,在转移性歇斯底里症中,被压抑概念的本能性投注变成发病“刺激”时,在多大程度和什么情况下,这种无意识概念对自己本能冲动的投注是通过这种向“刺激”转化的方式进行的?或者说使它克服压力进入意识系统的?这些类似的问题都比较专业。

其实,在转移型歇斯底里症中,我们很容易看清意识系统和前意识系统的“反发泄”所起的作用,一般表现为“症状的形成”。这个投注应该集中在本能表现的那一部分是这种“反发泄”来决定的。经过它选择出来形成“症状”的那部分,必须适合表现本能冲动的目的,至少要达到意识系统自卫和惩罚活动需要的条件,由此,精力的过渡发泄就实现了,它和忧虑型歇斯底里症一样,双向得到了维护。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意识系统进行压抑时所花费的力量和症状呈现的能量发泄并不一定完全相等,因为压抑时花费的力量是通过“反发泄”付出的力量来衡量的。症状之所以能表现出来,是在“反发泄”和无意识系统中的“本能性发泄”共同支持的结果。

另外,关于强迫性神经症,我们可以通过补充“论压抑”中的一点就可以说清楚,造成初始压抑的原因在于,意识系统的“反发泄”突出并占据了中心地位。这时,压抑表现出“反抗”的形式,随后,就成为了“被压抑的概念”的突破点。我们还可以进行这样的假设,如果说压抑活动在转移型歇斯底里症中更成功的话,那是因为,在忧虑型歇斯底里症和迷狂心理病中,“反发泄”过于突出,以致压抑活动很难找到突破口造成的。

无意识系统的特点

我们的心灵中包括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两大系统,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其中一个,发现一个系统所具有的特点,那么也会发现另一个系统所没有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本能显示”是无意识系统的核心,发泄精力是无意识系统的目的,换句话说“欲望—冲动”就是这个系统的关键,这里,各种本能冲动并列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即使两种看似南辕北辙的欲望同时活跃时,它们只会结合起来达成一个居中的协议,而不会敌对和互相对抗。

由于只有通过处在无意识系统和前意识系统的审查检验后,系统中才会出现否定、怀疑和肯定,在这之前是没有的。在较高的意识层次,否定是代替“压抑”,但在无意识系统中,否定只是以不同程度的“发泄”存在。

和其他系统相比较,在无意识系统中,发泄的强度相当变幻莫测。转移作用,会将一种概念和它全部的力比多冲动转让给另一种;压缩作用,会把属于多个概念的全部力比多冲动揽归自身。我认为,这两种作用可以被定为心灵初始活动的“典型标志”。因为在无意识系统中,只有一种“次级活动”最主要,可是当初始活动发挥作用时,和属于前意识系统的各种因素联系或结合起来时,它就相当荒诞了。

无意识系统的活动并不会随着时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