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 第17章 关于儿童的性理论(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章 关于儿童的性理论(2)(2 / 3)

认识更加根深蒂固了。假如,在第二天早上醒来,孩子惊讶地发现妈妈的床上有血,他从心里更加坚定了,这一定是爸爸妈妈在昨晚又进行了一场虐待和反虐待的斗争,其实,新鲜的血迹对成年人来说是性交活动的暂时终止,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人类对“血”的恐怖缘由。因为初次性交的标志就是流血的发生,可孩子错误的认识,再次使他无法看清事实的真相。

“婚配”的本质和内容是孩子提出的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和“孩子从哪里来的”只是间接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常常取决于孩子对爸爸妈妈婚姻生活的偶然观察,与父母之间的愉快感受是否相一致,所以答案并不唯一。但所有答案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婚姻首先要放弃廉耻,然后会带来愉悦的体会和满足感。我们常听到一种说法:“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的身体中撒尿。”对此,还有一种表达稍微清楚和含蓄的说法:“男人将尿撒到女人的尿道中。”有些儿童甚至认为结婚就是“两个人不顾廉耻,互相给对方露出屁股”。

孩子对性问题的认识,被我们的一些父母给成功地推迟了。曾经有一个女孩已经十四岁并开始月经,可她对性的认识并不清楚,她自己看书得出一个观点:结婚就是为了混合两个人的血液。于是,考虑到她妹妹还没来月经,她就尝试和另一个来过月经的女孩进行交媾,达到混合两个人血液的目的。

儿童这些对婚姻的认识会随着他们的长大而被逐渐淡忘,但是,这些观念可能对很多神经症患者有非常大的影响。对此,我们首先可以从孩子们经常玩的游戏中看到,为了模拟结婚,儿童会做出所谓的“婚配”的小动作。长大之后,这种表现猛地看来很莫名其妙,这是因为他们也常常会用孩子的这种表现方式来表达他们想结婚的愿望,例如,偶然会表现出恐惧或其他类似的表情。

儿童在幼年时代,由于在他本身性本能的作用下产生的几种最重要的性理论我们上面已经分别讨论,我非常清楚,这些材料并不系统,并且也没有和儿童童年生活的其他部分之间建立起系统联系。所以,为了表述准确,我再补充几点,因为即使一个阅历丰富的人也有可能会忽略掉:有人常常说“那个人由于接吻所以怀孕了”。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性理论,这表明他十分强调嘴唇性感区。一般来说,这极有可能是女孩想出来的,这种理论常常成为那些对异性好奇却又在童年受到严重压抑的女孩发病的根源。我有一个女病人之所以发病,是因为看到了一种“以父代娘”做法,这种做法盛行于少数民族当中,因为对“父权”的疑惑长期存在,而这样做的最终意图就是为了维护“父权”的地位。当一个妈妈生下孩子之后,孩子就有一个奇怪的“叔叔”连续几天待在家里穿睡衣待客,这或许是为了证明孩子的出生是由男女双方共同完成的,所以,孩子出生后,男人就应该理所当然地躺在床上了。

孩子们了解到性的知识是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如果一个孩子有很多机会接触到性生活的真实情况,或者生长在一种自由的和不受限制的社会环境中,那么他就非常希望将他所知道的真实情况告诉别的孩子,以此来显示他长大了,并且比同龄孩子知道得多,有一种特别的优越感。

一般来说,孩子们从外界得到的认识多数是正确的,即他们已经知道了阴道的存在和作用。但由于小伙伴们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夹杂着自己的看法,甚至还有大一点儿的儿童的性见解,这就使得传言和事实相脱离,并且很难形成完整的理论,所以,“孩子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也就无从得到答案。因为他现在不知道有精液这个关键性的东西,就和当初不知道阴道的存在而无法回答问题一样,现在是关于精液的认识,阻碍了他们对生育过程的理解。他们无法想象,男性的生殖器不仅仅能排泄尿液,而且能排出精液。个别情况下,在新婚之夜,某些纯洁少女会因为新郎“把尿撒到了她肚子里”而大发雷霆。

如果孩子们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就懂得这些知识,就很容易激发起孩子对性问题的好奇,但此时,他们对性问题的看法已经没有了幼儿时候的痕迹了,因此也不再具有代表性。我认为,儿童后期对性问题的各种探索和思考,没有病理学方面的意义,所以我们无须在这里一一陈述。这种回答的丰富性是和孩子们刚开始接收到的信息密切相关的,意义在于再次唤醒了无意识中的孩子早期对性的兴趣。事实证明,这和孩子后来进行手淫,或者想和父母脱离关系的举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样看来,老师们所持有的观点就不足为怪了,他们认为,儿童此时接受这方面的信息只能导致他们堕落,对他们是百害而无一利。

对于儿童后期对性问题的认识究竟加了什么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一个女孩从同学那里听说,女人的身体中被男人种了“蛋”,女人就在身体中来“孵”这个蛋,从而生出孩子。一个男孩也对这种说法有所耳闻,可是让他们颇为费解的是,被阴囊裹住的“睾丸”如何作为“蛋”而经常更换呢?(民间常把睾丸俗称为“蛋”,孩子们从小就有这个观念。)类似这种传闻是无法真正解决孩子们对性生活的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