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来和大家谈一谈交际礼仪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操作性问题——名片的礼仪。我经常喜欢讲一句话:名片是现代人的自我介绍信与社交联谊卡。它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自我介绍。我在大庭广众之下跟陌生之人见面,一定不好意思自卖自夸,比如:我是教授,我是研究礼仪的专家,我是什么主任,什么这个那个的……,这些自己都是不好意思说的。但是,一张我的名片递过去,我姓甚名谁、何方神圣、所居何处、现处何位,名片上都写得一清二楚,完全可以令人一目了然。人家要是不相信,在互联网上一查,或者打个电话验证一下就可以了。所以名片就是一封浓缩的自我介绍信。换句话说,它也是社交的联谊卡,它可以起到维持自己与他人联系的作用。
比如,我现在想联系一家酒店,想联系一位懂电器的人给我一些购买电器的参考性建议,想找人合伙做一笔生意,我找谁去?我总是要首先去找一些熟人或者自己交往过的人,这样比较可靠。所以我会先从名片中进行搜索,这样名片就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一个专家说过两句话。它虽然有点刻薄,但是我觉得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把名片的重要性表达出来了。
第一句话是:“在现代生活中,没有名片的人往往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换言之,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当你的交际圈扩大的时候,名片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反过来说,在社交场合中一个人要是拿不出名片来,有时会损害自身形象,说明自己的交际圈比较狭窄。
第二句话则是:“在现代生活中,一名不会使用名片的人是没有交际经验的人。”他的第一句话告诫我们要备有名片,第二句话则是提醒我们要会使用名片。我注意到:有相当多的同志只是拥有名片,但不会使用名片。
譬如在比较重要的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对外交往中,名片的使用必须遵守以下“三个不准”。
第一,名片不能随便进行涂改。名片犹如一个人的脸面,脸要天天洗,但名片却不能乱涂、乱画。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在你所收藏的名片或者朋友所送给你的名片中,经常有人在上面信手涂鸦。比如,那个手机号码,他想将133换成139,顺手就把133给划掉了,然后在上面写个139。做这种的事的不乏其人。但是,你如果是跟外商打交道,我建议你宁肯不给他名片,也不要给他这种涂改过的名片,否则必定损害你的革命形象。这不是节约不节约的问题,而是你的形象意识问题!在国际交往中,或者是在商务交往中,都不能使用涂改过的名片。
第二,名片上不宜提供私宅电话号码。正式的人际交往,尤其是商务交往,往往讲究公私有别。有鉴于此,我们向人家所提供的名片上一般有什么呢?有办公室电话号码、总机号码,但是不提供私宅电话号码,而且通常也不提供手机号码。这是一种个人的自我保护的需要,也是借以表示公私有别。
第三,名片上不印有两个以上的头衔。一般而言,一种名片上的本人头衔最好只是一个,至多不要超过两个。头衔印得过多,未必得体。在社交场合,有的老兄把名片一给你,就会让你发笑。为什么呢?它的上面头衔一大堆,巨多。
有一次,一位老兄给我一枚名片,折叠的。我当时以为是饭局的请柬呢,挺高兴。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印有他老人家的20多个头衔。
我向他建议:“你印一个最重要的头衔不就可以了吗?你弄那么一大堆头衔,看上去不仅主次不分,而且还有蒙人之嫌。”
外国人,尤其一些大老板,像比尔·盖茨、默多克、戴尔他们,下面的子公司太多了。那么,他们的名片又应该怎么办呢?事实上,他们身上通常会备有好几种名片。大家能够理解我的意思吗?就是与不同的对象交往时,他们通常会递给别人印有自己不同头衔的名片。他们在社交的时候,只会使用社交名片。在公务往来中,则会酌情使用公务名片。如果你是我的好朋友,没准我给你的名片上仅有我家的电话。假如到中国来,可能给的是中国总公司的名片。假如到德国去,可能给的是德国总公司的名片。反正保证你能找到他,但不会影响他的业务,也不会给他添麻烦。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三不准”呢?实际上我是想提请大家去关注一下名片的有效使用的问题。你好心好意把名片递给人家,人家却说你根本不会使用、不够规范,或者说你跟不上档次。那么既影响了你的人际交往,又破坏了你的个人形象。
名片的制作是有其讲究的。下面,我就跟大家讲一讲名片的制作。
第一,使用的材料。制作名片时,其材料的选择不可不慎重。比如,我们一般的名片使用的都是卡片纸。如果你出于环保的考虑,用再生纸甚至用打印纸也可以。名片本身就是一个载体,只要能够把文字印清楚,不容易丢失、磨损、折叠,清晰可辨,就完全可以了。换言之,不要借题发挥,故弄玄虚,不要刻意使用昂贵的材料。比如,我们一些同志爱搞一点名堂,送你一枚黄金名片、白金名片、白银名片,那可是有变相送礼之嫌,而且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