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日和庆祝日的礼仪,我们简称为节庆礼仪。
简而言之,节庆礼仪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约定性。它有规定的时间;它有约定的内容。
第二个特点,民俗性。绝大多数节庆,来自民族习俗、来自宗教习俗。礼仪的一个出处就是习俗,所谓:“礼出于俗,而俗化为礼。”很多礼仪,其实都是来自于约定的习俗。节庆礼仪的习俗性很明显。比如中国人过大年初一,要走亲访友,拜年,吃年夜饭,诸如此类,它的习俗性很强。
第三个特点,地域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节庆的习惯是不太一样的。
具体来讲,我们学习节庆礼仪时需要注意什么呢?在我眼里,它其实是七个字:衣、食、住、行、访、谈、送。对做客者与待客者而言,其具体要求又各有不同。
第一个方面,我们来谈谈节庆之际做客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件事。走亲访友实际上是联络老朋友、结交新朋友的一个非常常规的手段。但是,走亲访友有两个细节你必须注意。细节之一,不要因为自己拜访别人,而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麻烦。
金教授有句比较难听的话——关心有度,关心过度就是一种伤害。你到别人那里去,你给别人添了麻烦就不合适了。比如,现代人要讲究时间观念,登门拜访亲朋好友时一定要有约在先。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不要想去就去,充当不速之客。记得有一次我就遇到一件尴尬之事:
2004年的大年三十,我们夫妇要去人民大会堂看一场演出。从亲朋好友那儿好不容易弄来的票,买都买不着。我跟太太两个人打扮好,一出门却碰上几个同事,临时过来看我来了。那我能说什么啊?那就陪着聊聊,在我家一起坐一会儿吧。过了一会儿,我看看表,他们问我:“不干扰你吗?”
我说:“不干扰。”
“那就再坐一会儿。看到你太高兴了,难得一起聚聚。”
一会儿老婆也看看表。
又有客人问:“影响你们吗?”
她敢说什么啊?她忙着告诉对方:“不影响。”
别人就说:“再聊一会儿吧,跟金教授聊天真有意思啊。”
聊到最后,我们终于没有能去观看人民大会堂的那场梦寐以求的演出。
其实这个倒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任何一位有教养的人,都不应该因为自己而给别人的生活和工作制造麻烦。在现代文明社会,一定要养成习惯,登门拜访之前要有约在先,这是非常重要的。倘若你去拜访那些不太熟悉的客人,你还要明白,在有约在先的前提下还有两个细节需要注意:
其一,要提前确认。比如,你是一个下级去拜访上级,一个晚辈去拜访长辈,一个学生去拜访老师,你提前一个星期跟他说了,对方却可能会忘了。所以你要有良好教养的话,你在出发前,或者头天晚上,应该再打个电话跟他说一下。比如,你来拜访金教授,提前一周约了,你最好提前再给我打个电话:“金教授,我们按照约定想明天下午四点钟到您家拜访,不知道方便吗?”或者“有什么变化吗?”你应该确定一下,它等于提示我:老金别忘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样的话就不至于出现扑空的情况。
其二,要适可而止。一般人到别人那里做客,不管逢年过节做客,还是平时串门做客,在人家那里宜待多长时间的概念并不是很强。按惯例,在一般情况下,礼节性拜访,比如,单位的老干部处的同志或者办公室的同志去拜访离退休老职工,去拜访老前辈或者工作关系的客人,逢年过节时所停留的具体时间则是时间越短越好。因为你去拜访,别人也会去拜访,一家房子里的空间就那么大,客厅就那么几个位置,客人太多不方便。纯粹礼节性拜访,在客人那里停留的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宜,不要太长。问候之后,意思到了,也就可以了。顶多吃两个瓜子、喝杯茶,你别在那儿呆太长的时间。你在那儿不走,别人怎么能进来,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那么,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访呢?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访的话,一般情况下停留的时间也是宜短不宜长。通常半小时左右为宜。不是什么极其特殊的情况,不宜停留一小时以上。在一般情况下,不是至亲、故交,不被对方再三挽留,不要留下来吃饭,因为对方负担会很重,我们身边客人需要适可而止。不仅要有约在先,而且必须讲适可而止。
细节之二,我们作为拜访者来讲,我们在逢年过节时还要讲究整洁自我。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过民族节日——春节、元旦也好,过现代节日——国庆、劳动节也好,青年节也好,妇女节也好,大家都需要维护自身形象,所以要对自己进行必要的修饰。
一般来讲,逢年过节时的修饰特别有以下三个要点需要注意:
其一,要整洁自己的服饰。过特定的民族节日,最好选择特定的民族服装。至少要穿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不要太不修边幅。
其二,要修饰自己的仪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