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W,意即送给谁,Who。换而言之,就是要重视受赠的对象。比如,有些国家出于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的讲究,礼品一般是不能够送给对方的老婆、配偶的。在当地,往往是重男轻女。一般是男人去社交,女人参与社交的机会很少。因此,社交的常规礼品是送给男人的,不能送给女人。不能给异性送礼物。
我们中国人送礼物的习惯则显然与其有别。比如,我到您家去,如果您在谈恋爱,刚刚结婚,还没有孩子,我是男人,我的交往对象也是男同志,我往往是送一件女孩子所喜欢的礼品,诸如一瓶香水,或者一本印制非常精美的画册。我把它送给这个帅哥,我其实是假道于人,让他去转送给他的那个她。他不一定会说是我送的,没准儿他会说他送的。因为这个是比较对路的。如果他们有孩子了,最省事的就是把这个礼品以小朋友为对象。如果他们家有老人,特别是老人年纪比较大的话,那么我们以老人为对象,这样的话皆大欢喜。那样做,成本最低,效益最高。
可是某些国家、地区是不能给别人的老婆送东西的,你就坚决不能送。你一定要充分考虑礼品的差异性。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人送礼品,一般很少有人考虑到它的具体数目的问题。礼品的数目?国人推崇的是多多益善。毛主席曾指出:凡事要抓主要矛盾,并要掌握主要矛盾方面。送礼品时,也要重点突出。我们有时候就像爸爸给孩子东西似的,喜欢多多益善。一会儿给这个,一会儿给那个,其实效益并不好。外国人送礼时,数目讲究有时候非常多。比如,在我们知道日本、韩国、朝鲜,乃至我国的港澳地区,当地人都不太喜欢“四”这个数目。因为“四”这个数目在当地语言当中,在日语、韩语,或者粤语当中发音就是“死”的意思。从风俗的角度来讲,他们觉得不吉利。
再比如,北京人送花时经常送剑兰,而港澳地区、广东的人则不喜欢剑兰,对患病的人或者老人尤其忌讳送剑兰。因为它的发音是“见难”,见不着了。茉莉花,我们江浙人很喜欢,唱情歌呢,“好一朵茉莉花”,都唱到申奥的地方去了。港澳人却不喜欢它,因为茉莉的发音为“没利”。它并非封建迷信问题,而是一种习俗。
入国问禁,入乡随俗!你跟别人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此点。举一个例子,我们北京人很喜欢菊花,而西方人则会觉得它十分晦气。在欧美国家,菊花属于死人专用,人们把它叫做葬礼之花。假使美国的一个老板,欧洲的一个巨商住到你的酒店里,你在他房间里插一束菊花,岂非让他撞鬼了?用咱们的话说:那不是让他住到八宝山去了吗?
第二个W,意即送什么,What。送给谁的问题确定之后,就会随之产生第二个问题,送礼时送什么?一般来讲,站在“送什么”的角度来说,有下面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其一,时尚性。或者我们把它也可以叫做时效性。什么意思?就是你送别人的东西应该是此时此刻比较流行的。礼品如果过季了,还有意思吗?比如:
那天,有一位同志给我寄了张贺卡,其实贺卡也是个礼品。当时是2005年元旦,他究竟是废物利用还是搞错了我不知道,反正用了一张以前的邮政贺卡。当时我还想用它兑奖呢,抽奖号竟然一看是2001年的,真的有点被人冷落的感觉。
选择礼品时,一定要注意礼品的时效性。我的意思不是让你多花钱,而是别让它过季了,这一点很重要。现在已经很暖和了,你怎么能给人家送一件防寒服?除非这个人得伤寒了!否则这个时候谁穿防寒服?这个问题一定要注意。
其二,独特性。讲三句话:“人无我有”,别人没的我有;“人有我优”,别人有的我的货比较好。不管是吃的也好,用的也好,有的东西它就是质量好,你信吗?举一个例子:
前几天,我到无锡去了。无锡人讲究吃肉骨头,就是排骨,酱排骨。我说:“我要带一点回来给老人。”
有朋友马上就告诉我了:“三凤桥的质量好。”
我不是给它们做广告,我只是顺嘴说说。实际上,比较好的东西往往就是“人有我优”。你到西安去吃羊肉泡馍,老孙家羊肉泡馍就比较好。你买镇江醋,北固山牌的则比较有名。最后还有一句话是什么?“人优我新”,就是要讲究新款式啊,新样式啊,新功能啊,那样也会吸引人。
其三,便携性。什么是便携性呢?就是礼品容易携带。比如,对本地客人送他的礼品重点、轻点倒没什么关系,对外地客人有时候礼品要是太重了或者不容易携带就会很麻烦。
有一次我老妈到北京来了,朋友们来探望她。老太太可能是年纪大了,不太介意,就顺嘴透露一个信息,说自己要过生日了。结果被我几个好朋友听到,他们便给我老妈送了一只大花篮,都是好花,名花,老太太看了高兴极了。
她走的时候给我提了一个要求:“我什么都不带,就把这盆花带回去。”
老太太不会说那是花篮,就说它是一盆花。真的很难啊!你想想:那么一个大花篮,我都没办法给她运到火车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