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应该是对方所需要的。当然,这里还存在一个量力而行的问题,还有一个合情、合理、合法的问题,并不是说人家要什么就给什么。但是,至少你要明白,你送的礼物不应该是对方所厌恶的或者拒绝的,这是一个常识。我在谈及人际交往时曾经反复强调要换位思考。怎么进行换位思考?就是一定要坚持交往以对方为中心。您别自己觉得这是好礼物,别人喜欢它那才是好东西。关于礼品的定位。简而言之,在我眼里,人际交往尤其私人交往的礼品应该是纪念品,而企业间往来的礼品,则应该是宣传品。这是我在这里想要讲的,也是我所必须讲的。
其次,我想跟同志们谈一谈礼品选择的具体规则。说,在日常交往和工作中,你选择礼品也好,赠送礼品也好,接受礼品也好,都是有其具体规则的。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给别人送礼,你至少得明白这么一条吧:“人无我有”。即必须强调礼品的独特性。您别弄巧成拙,别人送什么你送什么,可能有时候就会劳而无功。比如:
我年轻时当过工人,曾参加过唐山抗震救灾。那时候比较辛苦,不喝点酒挺乏。连着干几十个小时的,而且比较潮湿,害怕得关节炎,于是养成一个喝酒的习惯。后来过了四十来岁,身体不太好,就不喝了。可是我的很多老朋友,就是以前跟我一起当过工人的那些朋友都认为我能喝酒。当时我们的条件不是太好,常喝北京最普通的二锅头。一来二去,老朋友大都认定我金某人能喝酒,而且偏爱二锅头。这样被人家一旦定了位,我就比较倒霉。一到过年、过节,我家的二锅头多的都可以开专卖店了。高、中、低档都有。只要是我老朋友来串门,就会给我拎二锅头。有位老兄最热心,有次他给我拉了几乎一吉普车过来。他说:干脆让你一年都有的喝了。我想告诉他,但不好意思直说,那就是我已经早就不喝酒了,于是我只能望酒兴叹。
因此,这个问题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很麻烦。比如,过中秋节时,流行送月饼,别人送了,那你最好就别再送了。有时候,可能我们都有体会,到逢年过节有的东西被别人送得过多过滥,没意思了。说难听点,从成本和效益来进行比较,都比较差。别人可能记不住你送的礼品,或者不稀罕你的礼品。所以这个问题一定要讲一讲,送礼品要有一个套数的问题。我刚才讲了,交往以对方为中心,这条规则你一定得记牢。
有一次我到外地参加一个会议,春节回不来。我老婆比较心细,她给我打电话问:“你春节回不来,你的爹妈那儿怎么办?”
我说:“你能不能代表去看看爹妈啊?”
她说:“我不行没有时间。我的公司在国外有一个活动,春节那几天我正好在韩国呢。”
我问:“那怎么办?”
她说:“那我就替你提前去给爹妈送点礼品吧?”
我说:“行啊。”
我老婆很聪明,她说:“你是讲礼仪的,我就不瞎比画了。这样吧,你说我买。你说什么东西好,我就去给你买什么。”
我说:“这样吧,第一,你给我娘到北京好一点的商场去买一条雪莲牌羊绒围巾。要红色的,要宽大一点的,因为我们家的老太太比较胖,个子比较大,给她弄宽大一点的,显得她比较富态。”
她说:“那你爹呢?”
我爹排第二位啊,我爹买什么?
我告诉她:“你就给他到米老鼠、唐老鸭那种儿童专柜,去买一双手套,滑雪手套,大点儿就行了。因为老人家年龄大了,今年八十五、六岁了,走路不太利索,天冷了就给他买一双大手套罢。”
我老婆在电话那边乐,她问:“你买什么不行?你买米老鼠、唐老鸭!”
我说:“你别管,你就去买,这方面我有经验。”
过了一天,她又给我打电话,说:“老公,今儿周末,东西我全买了,但觉得有点不够意思。”
我说:“为什么不够意思?”
她说:“手套不到100块,羊绒围巾碰上打折,200来块,加起来300多。我们也不常给爹妈送东西,给他们送这么点东西?合适吗?”
她的本意是:我这个媳妇怎么能这么当啊?咱怎么样也得送一件上千元的礼物吧。
我说:“你不明白,对爱着自己孩子们的父母来讲,他们是别无所求的。只要孩子惦记着他们,比什么都强。”对他们来说,礼品的价格往往不会被太在乎。
在此,我不是说礼重人会怪,而是说有心就不会被责怪。
我记得小的时候有一次被爹爹抱着,跑到天安门广场看国庆游行去了。去前正好是到另外一个小朋友家里玩儿,别人给了我几块糖,那时候糖是好东西,我舍不得吃。当我爹举着我看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刘主席时,我也想报答我爹一下,就把小朋友给我的糖,(据我妈举报,那糖纸已经掉了,在小口袋里跟土、泥、小玩具混为一团,都肮脏不堪了),拿给我爹吃。当时我爹不仅毫不犹豫地把它吃了,而且还掉了泪。后来我问起这件事,他说:“当时我的感觉是孩子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