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布吉林教授等人,曾经提出来一条所谓的三A法则,它的基本含义是:在人际交往中要想成为受欢迎的人,就必须善于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友善之意。我们知道,在任何情况下,对家人也好,对外人也好,对上级也好,对下级也好,对同事也好,对客户也好,我们都需要表达自己的尊重、友善。而尊重和友善的表达,则有一个规范化问题。
我曾经在上一篇里概述过礼仪的基本含义。“礼者,敬人也”。礼就是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之时以尊重为本。同时我还强调,礼仪的那个仪就是规范的沟通技巧,它要求交往遵循规范,不能乱来。座次排列时,是左高就是左高,是右高就是右高。在尊重和规范之间它有一座桥梁,就是要善于表达。你对别人尊重吗?你对别人友善吗?布吉林等人认为:你一定要恰到好处地表达对别人的善意,才能够被别人所容忍和接受。
有的同志讲:这句话我也会说,我也知道要善于向别人表示善意,但是关键是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示。下面我举一个例子:
有一次我去上海,负责接待我的那个部门派来一位女孩子。这个女孩子比较年轻,上来就跟我说:“金教授,你们北京人不一定常来上海,这次来上海我们一定安排你在上海好好地玩玩。比如,要让你看看东方新天地,让你去磁悬浮火车坐一坐。”
她把我逗乐了,我问:“小妹,你参加革命有三个月了吧?”
她说:“什么意思?”
我说:“你可能是不太善于表达。你怎么知道金教授不常来上海呢?老金我本人就是上海人。我平均两个月至少回来一次。我到上海的时候,大概你还没有出生呢。”
像我这种人,比较自以为是,可能对人、对事比较敏感。换上一个角度,你要是接待我的话,你要是善于表达,你应该这样讲:“金教授,您见多识广,祖国大地您哪儿没去过啊。接待您我觉得特别荣幸,我就不用操闲心了。这样,金教授,在咱们上海,反正是我为你服务。你想去看哪里,你吩咐,我有求必应,不厌其烦。”这才叫会善于表达。你问我:“你来过上海吗?”言外之意,你岂不是说我没见过世面?这里面其实存在着一个表达的问题。有时候你不让别人喜欢你,不让别人接受你,实际上往往是自己在表达上弄巧成拙了,是你的意思被别人误会或者歪曲了。所以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要注意表达善意是非常重要的。布吉林所讲的三A法则就是告诉你:你若对别人尊重和友善,就要把这个心意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布吉林先生告诉我们,向别人表达尊重和友善时,恰到好处的沟通技巧有三。用英文来说,表达这三点的每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A,所以他把它叫做三A法则。
第一个A,接受对方。它的英文单词是:Accept,接受。说实话,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别人最讨厌他,最不喜欢他呢?做人比较刻薄的人。真正受欢迎的是什么样的人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在实际生活中,最不受欢迎的是什么人呢?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人。他往往做人比较刻薄。古人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人和人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年龄不一样,性别不一样,职位不一样,社会阅历不一样,待人接物的风格和具体做法往往有所不同。有鉴于此,接受别人实际上是最重要的。用我国古代先贤的话来说,就是“有容乃大”。很遗憾的是我们注意到一种现实,相当数量的同志不太能够接受别人。说好听点,他是自以为是;说难听点,他是嚣张放肆、目中无人。比如:
有一次我到一个部门去讲课,我说:“在比较重要的情况下,就穿西装而言,三色原则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三色原则?就是全身服装的颜色不能多于三种。我特别强调说:“这是在正规场合穿西装、套装时一定要注意的。”一般性的要求是:西装是深色的,皮鞋和袜子是黑色的,衬衫是白色的,领带的颜色和西装为同一种颜色最佳。我讲的时候有一位同志在坏坏地笑,并且高喊:“金教授身上颜色有六种。”
我问:“你说这话有什么效果呢?”
他说:“我看见了。”
我说:“别人也看见了。”
我刚才讲了,我说的那是正规场合,是穿西装、套装。当时在现场金教授我并没有穿西装,套装,而且那是内部讲座,又不是在大庭广众之前。
我问:“你知道你说这话的结果是让我不爽吗?”
他说:“不会,金教授是有教养的人,不会的。”
我说:“不对,其实每一个人听到你的那番话肯定都会不爽。”
你懂什么叫换位思考吗?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是一位专家,我跟你说的是实话,我告诉你了我的感受,别人一般并不跟你说这些话。他犯一个什么错误?自以为是!他用自己的经验去看别人。
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人们的性别不同,地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社会经验不同,性格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往往便会不一样。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