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的时刻
2007年10月24日,世界的目光汇聚到中国。而欧阳自远的目光紧张地定格在嫦娥一号身上。那是承载了欧阳自远太多梦想、太多付出的“嫦娥”。同时,欧阳自远清楚地知道,那同样是承载了无数国人梦想和付出的“嫦娥”。
嫦娥飞天,只有成功。
24日18时05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内紧张有序,各条指挥线各就各位,现场的许多人都屏住了呼吸。调度员的声音清晰有力:“10、9、8、7……3、2、1,点火!”一声令下,长征三号甲火箭托举着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群山怀抱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整修一新的三号塔架点火发射。火箭点火时瞬间爆发的巨大声响震天动地,排山倒海,现场的所有人都被它的威力深深地慑服。发射塔下40米深的导流槽里事先注入的400吨水顷刻间化为一阵白雾。随着火箭的拔地而起,穿越四周的重重群山,穿越厚厚的云层,直刺苍穹。
火箭点火148秒后,火箭一二级分离;第271秒,火箭二三级分离;第1249秒,火箭三级二次点火;第1373秒,火箭三级二次发动机关机;火箭点火24分钟后,星箭成功分离,长征三号甲火箭圆满完成了其历史使命。19时09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宣布,嫦娥一号卫星准确入轨,进入轨道倾角为31°、近地点高度205千米、远地点高度50900千米、周期约16小时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按照飞行程序,卫星依次展开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建立巡航飞行姿态,顺利完成发射阶段的各个动作,进入环绕地球的调相轨道段飞行。
这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03次飞行,也是迄今成功率百分之百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5次发射。长征三号甲再一次用成功宣示它无愧于“金牌火箭”的光荣称号,也把中华民族的探月梦想高高托起。
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窗口是10月24日18时05分至40分之间,火箭必须在这35分钟内发射升空,其中,18时05分又是最佳发射时机。如果发射时间推迟将导致入轨点偏差,而修正入轨偏差需要消耗卫星的推进剂。嫦娥1号卫星的发射与最佳发射时机仅仅误差4.6秒,实现了“零窗口”发射的要求,完成了工程领导要求的准时发射、准确入轨的目标,大大节省了后续轨道修正所需的燃料。这是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火箭、测控、发射场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精心组织、充分准备、保障到位、大力协同、共同努力的成果。
至此,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
欢呼声响彻中华大地,欧阳自远的心却依然紧张地揪着。嫦娥一号进入绕月球200千米使命轨道,才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这期间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伤筋动骨,甚至功败垂成。
北京时间10月25日17时55分,嫦娥一号卫星在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飞行一圈半到达远地点,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按照预定计划,向在太空飞行的卫星发出变轨指令,对其实施第一次远地点变轨,目的是抬高卫星的运行轨道,增加卫星测控的覆盖范围。
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5千米抬高到约593千米,第一次远地点变轨圆满成功。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三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
10月26日17时33分,嫦娥一号卫星飞行至16小时周期轨道的近地点,地面控制人员再次发出指令,卫星上的推力为490牛顿的发动机点火,卫星飞行加速,开始实施嫦娥一号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也是卫星的第二次变轨。
17时44分,在太平洋上执行任务的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根据获得的卫星跟踪测量数据,准确计算出嫦娥一号卫星的运行轨道,卫星顺利进入周期为24小时,近地点高度593千米、远地点高度71600千米的地球停泊轨道,第一次近地点变轨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