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九天揽月> 第8章 秘密的地下核试验(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章 秘密的地下核试验(1)(2 / 3)

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程开甲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是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程开甲当时任核试验研究所所长。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根据他的建议,否定了原先由苏联专家提出的“空爆”方案,改为“塔爆”;也是他提议,核试验应由“地面爆”及时转为“地下爆”。程开甲教授对于“地下爆”的选址要求是:第一,别掀顶,如果把山顶掀开了,将会造成很大的事故;第二,核物质不能从坑道中冲出来,冲出来也是大事故;第三,不能泄漏,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之所以由“地面爆”转为“地下爆”,就是要避免大气污染;第四,附近有一条孔雀河,起码要确保30年内河水不会遭污染;此外,还有一个要求,即整个核爆炸过程在地下是个什么样的图像,最后要描绘出来。

地下核爆炸的选址被圈定在一定范围内,面积大约有几百平方千米。欧阳自远带领的“219”小组的任务,就是在这几百平方千米内,选出适合地下核爆炸的确切地址。

茫茫戈壁,满目黄沙。因为附近没有人烟,小组成员每次出去都要在包里装上好几个馒头,带上一壶水,饿了就在野外啃干馒头吃,渴了就喝几口水,不知道有多少汗水流进了黄沙。半年后,通过科学的分析论证,他们初步选定了试验区,并系统提交了地下核试验场区的各类研究报告。这其中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遇到的困难也一个接一个。

从地质要求上说,石灰岩不利于地下核爆炸,美国都是在硅酸盐岩石中做地下核试验的,如火山凝灰岩、砂岩和花岗岩,这些岩石的二氧化硅含量都在60%以上。硅有一个特点,就是爆炸后会变成玻璃,自然把那些放射性物质裹在里面,如果遭遇地下水浸泡,也不会溶解造成放射性污染。而石灰岩在核爆炸后,只能烧成石灰,遇水马上溶解,势必会泄漏出来。而“219”小组选中的核爆炸地址就只有巨厚的石灰岩层,符合地下核试验的地形、地貌、结构、地下水等条件。为了让石灰岩爆炸后变成玻璃,“219”小组先后用了两年时间。

其他方面的困难,也非亲历其境者所能想象。

如何确定被选定的山不被核爆炸掀顶,不会有核物质泄漏出去,必须要事先进行精细地研究。因为山体很大,每次爬上山顶都需要小半天时间,常常是早晨出发,到达山顶已经是中午了。但更繁杂琐碎的工作还等着欧阳自远和“219”小组的成员们。他们必须走遍山上的每一个峰谷,踏遍山上的角角落落,把山上的每一条裂缝和断层都发现、测量并记录。而山上那数千条裂缝,每一条都需要进行详细准确的测量记录,每一条裂缝是怎么个方向,裂缝的宽度是多少,延伸有多长,气体是怎样沿着裂缝蹿出来的……每一项都马虎不得,每一项都要一丝不苟,一一测量,一一记录,一一分析,然后经过严密地计算,以确定每一条裂缝既不会成为大山掀顶的决口,也不会有放射性物质跑出来。

测量分析防止水污染问题,一样需要极强的责任心和坚韧力。这一片地质构造是什么岩层?地下水流向各处岩层的厚薄是多少?地下水怎么流过去?在各处的流速多大?如果有放射性物质,岩石本身能不能吸附一部分?如果不能,是否能加点什么东西,待起化学反应后将其锁住?还有,怎样可以保证河水30年不被污染,不到30年有没有可能出现污染?一切都需要反复勘探,并对每一种放射性核素被地下水携带的搬运方向、搬运速度和搬运量做大量的模拟试验。

披肝沥胆、披星戴月、殚精竭虑……似乎没有哪个词汇可以详尽地描述出那段时间的艰辛。

程开甲教授向“219”小组要的,只能是确凿的证据——既有扎实的试验基础,又有数理逻辑说服力的证据。

没有一个门外汉,能说清楚“219”小组在大西北的那些日子,只能用几句俗话匆匆带过:翻山越岭,宵衣旰食,冥思苦想,永不言败。

所有的问题和难题,都被“219”小组踩在了脚下,国家也给他们提供了远超出想象的设备条件。

因为快要废除军衔制了,欧阳自远至今还记得,就在这之前,有一位上校找到欧阳自远,问他需要什么仪器,开个单子。欧阳自远按照所需开了长长的一个单子,递给上校。上校接过单子,问他需要多长时间内把仪器买到。

在“219”小组需要的诸多仪器里,只有少数国内可以生产,多数只能买自国外。如伽马射线能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X射线谱仪,以及各种物理力学的试验机等等,都出自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因为大多具有敏感色彩,去国外订货时,要经过不可预知的谈判,而且当时的新中国还没有和这些国家有直接贸易,购买需要通过香港中介……即便这些都可以解决,仅国内的审批就需要耗费许多时日。欧阳自远深知其中的重重关山,便对他说道:“越快越好,这些仪器现在就出现在实验室才好呢。如果能在半年之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