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虽然艰苦,但学业不重,那时候书包不像现在那么沉,因此有大量的时间读野书。彼时的永新县城很小,书店也很小,但欧阳自远经常会去那些书店“乱翻书”,也会从同学处借书看。
看武侠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在中学时代,欧阳自远就开始看还珠楼主的书了,像《蜀山剑侠传》,里面有神话,有武侠,有幻境,文笔华美,想象奇特,看得欧阳自远爱不释手。还有一种是中国传统名著,像《隋唐演义》《薛刚反唐》《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里面也是金戈铁马,笑傲江湖,让欧阳自远一沾手就欲罢不能。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那段日子欧阳自远也接触到不少科普书籍,像开明书店出版的各种少年读物和科普书籍以及上海出的《科学》月刊就让他印象深刻,《科学》月刊是留美学生任鸿隽等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旨在向国人介绍科学故事、科学家、科学前沿问题、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
华罗庚就是在《科学》上崭露头角的,熊庆来正是看中那篇文章才成为他的伯乐的,足见当时科普书影响之大。
欧阳自远高考时一度想考天文系,这纯粹是因看各种野书从而找到的人生方向。当时他对地球之外的世界很好奇,很憧憬,想搞明白是怎么回事,但那时根本不知道月球是什么,也没有像一些媒体所说的参加天文小组。
感觉不到学业压力的中学时代,让欧阳自远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至今他依然拉得一手好二胡,就是在中学里学会的。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为配合各种政治运动,永新中学的下乡文艺演出很多,欧阳自远也是骨干之一。
年逾古稀之年的欧阳自远,提起自己的中学时代,依然是一派缅怀之情,认为正是中学的培养,造就了他日后的成绩。欧阳自远觉得一方面是遇到了一群好教师,另一方面,是学会了学习。
语文老师刘燕江、地理老师袁家瑞、化学老师贺祖煌……不知道怎么云集了这么一班好老师。
刘燕江是从日本留学归国的,长得瘦瘦高高,痴心于教书育人事业。也许是留学东洋的经历,使得他既有国学的深厚功力,又有外来文化的浸润,讲起课来生动活泼、神采飞扬、妙语连珠……他讲起叶圣陶、朱自清的文章,特别亲切,因为他跟课本的一些作者是同时代人,有些可能还认识;即使不认识;对背景也了解得特别清楚,这样说起来,让学生们感觉语文特别有意思,一节课上完,能回味很久。
数学老师左大元,严谨却不拘泥地讲解深入浅出,上他的课不再是枯燥的计算和分析,他行云流水一般的板书,让探求成为一种享受。
英文老师左幼兰,标准的吐字发音,抑扬顿挫的声调,略带磁性的男低音,将每一节英语课都讲授得宛如一场话剧演出,一种艺术展现。
地理老师袁家瑞,一幅幅的图像是印在他脑子里的,信手拈来,无不精准。寥寥几笔,就可以把一个国家的轮廓、山河清楚地勾勒在黑板上,而每一条河流的名字、每一座山峰的故事,他总能脱口而出,似乎天下的山水草木都铭刻在心。这让欧阳自远在佩服之余,对地理学科产生了一种超乎其他科目的兴趣。
化学课也是欧阳自远爱上的课程,化学本来枯燥,但贺祖煌老师讲得特别生动,总能够精准地将一个个试剂融合,继而变幻出一个缤纷有趣的元素世界。欧阳自远经常问他问题,他不厌其烦地解答,留下的烙印太深了。从此欧阳自远看到的许多东西,都试图用元素去解构,放进化学里去把玩。
良师带来的不只是知识上的营养,更多的是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与态度。
一天,欧阳自远请教地理老师袁家瑞,为什么他可以信手拈来就把世界各国的地图描绘出来。也许是从未有任何一个学生像欧阳自远一样问过他这个问题,袁老师静静地看着眼前的这位学生足足十几秒钟,继而说出了一句让欧阳自远铭记一生的话:“当你不只是学习,而是热爱时,你便可以距离完美更近。”
热爱是最大的动力,但热爱却不能在课堂上学习到。究竟该如何培养热爱的兴趣,袁老师接下来的话让欧阳自远更加震撼:“近代中国,屡受外辱,究其原因,有列强的野心,但更因为近代中国的落后。中国有悠久的文明、丰腴的山河、智慧的民众,我们‘地大物博’,当你怀着强盛国家的心去学习的时候,你的学习就会悄然转向热爱……”文化的浸染,在这一刻变得如此生动,读书不但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甚至还会改变祖国的命运。自此,欧阳自远的一生,都是在努力为实现这一愿望而不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