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
进入小学之后,叔叔为欧阳自远铺垫的知识基础,以及他自己对知识的热切渴望,使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欧阳自远一点都不满足,在他小小的脑袋瓜里,有太多需要解答的问题。只要是感兴趣的书,他可以废寝忘食地不停看下去;凡是他感兴趣的问题,就必定要刨根问底。很快,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欧阳自远不断膨胀的求知欲,书店就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永新县有一个书店,尽管那个书店很小,但对于儿时的欧阳自远来说,那里可是一个藏着大千世界无数秘密的殿堂。为了能买书,他把长辈给的零用钱一分一分地积攒下来,攒到够买一本书的时候,就赶紧跑去买回来。但零用钱毕竟有限,一时买不起,他就会站在书柜前,一站就是半天,盯着柜台里自己渴望得到的书籍,不错眼珠地看着。久而久之,书店的老板和店员都认识了常常要等到书店打烊才悻悻归家的欧阳自远。渐渐地,周围的一些老人们,会经常主动将家中闲置的书送给他看,他们送来的书类别杂乱,欧阳自远则是统统收下,随之而来的就是他的阅读范围也越来越广,自然、地理、天文,无所不有。
放学之后,其他同学往往会在一起游戏,下棋、捉知了、捕蟋蟀。欧阳自远却会选一块清静的河岸,伴着潺潺的河水,捧着书本一直到日落西山。回家吃过晚饭,又会再次捧起书本,看到夜色浓重。他的体育活动,最多就是在夏天和几个小伙伴去游泳。所以欧阳自远小时候给人的感觉,总是规规矩矩、一板一眼。
为了勤俭持家,欧阳自远家晚上总会早早地灭掉煤油灯。每逢此时的欧阳自远,总是心有不甘,他多想再能看一会儿书啊。一年秋天,当家里的煤油灯再次熄灭之后,窗外明亮的月光吸引了欧阳自远,他拿起刚才正看着的那本书,走出房门,想看看借着月光是否能看清楚书上的字。皎洁的月光将银色的光芒铺开在书页上,上面的文字朦胧可见,欧阳自远抬头望了望天上的月亮,露出充满谢意的微笑,低下头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
就这样,自此之后的每个晚上,月亮都会陪伴欧阳自远一起读书。时至今日,他依然能清晰地记得,每到夜深,合起手中的书本,揉揉双眼,他总会抬头望望天空中的月亮,发自心底地喃喃自语一句:“谢谢你,月亮。”
1945年,日军投降,父母返回永新,重新开起九州大药房。在药房里,不只是卖中药,也卖西药,这在家乡这种小地方可不多见。当时最有名的药就是盘尼西林,也就是后来所称的青霉素,另外德国拜耳药厂生产的痢特灵,在药房里也能买到,谁要是有了腹泻疾病,一吃这个药,好得特别快。药房很快就赢得了周围乡里的赞誉之声,生意也越来越好,生活总算不那么艰辛了。
次年,欧阳自远也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小学的学业,并升入永新县中学。在那里,等待他的是更为广阔、任意徜徉的书海,还有影响他一生的恩师们。
$自由的读书时代
我曾问过欧阳先生,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月亮产生浓厚兴趣的。他说,从小时候,那时候总觉得天上的事情很好玩,跟周围小朋友说起星球上的事儿总让人觉得神乎其神,后来读了一些介绍宇宙知识的科普小读物,就更增加了对宇宙的兴趣。
想想当时的场景,觉得甚是充满童趣,一个时常仰望夜空的孩子,如饥似渴地了解着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然后现学现卖,向周围小伙伴分享着自己的喜悦,那般眉飞色舞,间或吐沫横飞,小伙伴听着有声有色地讲述,都向他投来崇拜的目光。小伙伴的反应也促使欧阳自远阅读更多的书籍,了解更多的知识,好让他能不断地跟小伙伴分享。
与现在有些家长反对中学生读杂书恰恰相反,欧阳自远小时候乱七八糟的书都看。这对他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所以他至今都主张小孩子可以看些野书。后来欧阳自远带学生,最头痛的就是他们语文功底太差,鸡兔同笼的算术题都搞不清楚题目意思,写的文章不是说假话就是讲套话,也缺乏人文历史素质的积淀,培养起来很成问题。
在欧阳自远看来,能看野书的中学时代,是一个自由的时代。
在初中时期,欧阳自远必须住校,晚上也得上晚自习。虽然学校的课程尚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但生活条件却异常艰苦。
学校的伙食非常不好,大部分时间吃的都是白菜、豆腐。一个星期一顿咸鱼的晚饭,是欧阳自远当时最向往的饭食。每次将咸鱼盛到碗里,他都舍不得大快朵颐,总是一小口一小口地边品边吃。
伙食不好只是考验嘴巴和肚子的事情,还很容易对付。但那时候永新中学没有电灯,上晚自习时,每个同学还得带着竹筒子——里面装着菜油,到了座位上,掏出一个小铁灯盏,里面有灯芯,倒点菜油进去,点着,就在豆大的灯光下看书。每到晚自习时,为了节省菜油,欧阳自远总是将火苗调到最小。读累了的时候,他也会习惯性地仰头遥望夜空,想起小时候月光伴他读书的情景。欧阳自远总是在幻想,如果能将月亮从空中摘下,悬挂在学校的教室里,就不用点菜油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