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很远的地方吧?就叫他‘自远’吧。”
欧阳自远以后研究来自太空的陨石、研究宇宙射线和太阳系空间的宇宙尘埃、研究月球和火星的岩石等种种研究对象,恰恰也都是来自很远的地方。就连欧阳自远自己也无法解释这究竟是怎样奇妙的一种缘分,也许真是因缘际会。他由衷地喜欢着自己的事业,喜欢着遥远的天空。尽管后来,他也知道真实的月球很荒凉、很严酷。但,他对太空中万千气象的迷恋依旧。
$月是故乡明
在欧阳自远老先生的记忆里,月光清辉中的山影水韵,倦鸟归林,充满着圣洁的意境,是那般朦胧,又那样清晰,仿佛是很中国的童话。
江西,偏隅的小县,漫漫红土上像似有枚图钉,把起伏的山峦和葱郁的竹海摁在地图上没标出的永新的位置。
对幼小的欧阳自远而言,图钉的尖正如教堂顶上挂着的月亮。
月儿有银白,有灰白,最是美丽的颜色莫过于柠檬黄,那是人世间无法调出的温柔与馨香。
江西,吉安。
78年前,欧阳自远便出生在这里。
欧阳自远此生奔波于南北,游走于东西,只要是祖国召唤,只要是事业需要,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尽管所去之处,有很多城市比他的故乡要壮观、繁华、时尚、便利,但他对家乡的那一份眷恋却始终不曾割舍,而且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这份感情也越来越浓烈。
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他总会回忆起曾经走过无数次的乡间小路;望着城市愈发高耸的天际线,他却总会怀念在家乡高山上看日出日落时,眼前那片美不胜收的云蒸霞蔚;看着城市中越来越如雾里看花般的灰色场景,他就总是想起家乡崇山峻岭上的郁郁葱葱,还有触目可及、随处可见的那如生命律动般鲜活的绿色……
每当三五老友相聚,或有人捎来故乡的特产,或听到亲切的乡音,故乡的种种就在眼前一一泛起。尤其当月光洒满城市的时候,欧阳自远总会思念起同样是被月光笼罩着的故乡。
入夜之后的故乡,柳梢头上的月亮散发出银白色的光芒,世界呈现出柔和的静谧。周围的一切,除了安静之外,便还是安静。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安静,那是一种来自九霄之外的安静,静得似乎可以听到广寒宫中的叮咚乐曲,可以听到嫦娥姑娘的喃喃呓语。“夜半无人私语时”,恐怕在家乡的无数个夜晚,欧阳自远都是在和嫦娥姑娘的窃窃私语中度过的。如今身处繁华都市,闹市中的喧嚣已让人无法聆听;快速节奏所带来的烦躁更是让人无法静心,每逢此时,欧阳自远总是会在内心默念曾让他心动的来自广寒宫的丝竹之声。同样的月光,却是如此不同的感受,月光中的欧阳自远,总会念起江西吉安这个曾生他育他的小小地方。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三岁小儿就会吟诵的千古名句,恐怕要到了欧阳自远这个年龄,才能深解其中三昧。
当然,故乡带给他的绝非仅此而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走过了众多地方,感受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之后,方知此言非虚。
欧阳自远的故乡古时曾名为庐陵、吉州,到了元初被改称为吉安,并沿用至今,这个名字当然是取了“吉泰民安”的美好寓意。名副其实,吉安一地,的确是人杰地灵,素有“江南望郡”的美誉。
这里英才辈出,名士荟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宋代“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书写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明代《永乐大典》主纂解缙、创作了《牡丹亭》的汤显祖、写下了中国17世纪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宋应星……如此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知名学者,均出自吉安。“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从唐宋至明清,吉安科举进士近3000名,堪称天下第一,甚至还曾出现过“一门九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的历史盛世。
自中国进入近代以来,欧阳自远的家乡更是被注入了红色的重彩。星星之火从这里燎原,美好前程从这里起航。就在他家乡的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革命的摇篮。
仔细想来,故乡赋予了欧阳自远太多,也陶冶了他太多。正是故乡延绵不绝的文化传承与历史积淀,教会了他尊重知识、尊重文化,而红色的濡染,造就了他的一腔热血、心系祖国。
吉安是欧阳自远人生的起点,当他年少时走出故乡,一心想的都是如何打造自己的天空,故乡的孕育其实已经铺就了他脚下的道路:以科学研究作为他一生的事业挑战,为祖国的地质与航天事业奉献所有。他的一生都在追逐、探索,而故乡似乎早已注定了他前行的方向。
一步步走到今日,回首望望,也许欧阳自远会深深感谢家乡所给予他的一切。因为感谢,对她也愈发怀念,怀念故乡雨后湿漉漉的街道,怀念故乡午夜银白色的月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