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九天揽月> 第2章 心中的月亮(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 心中的月亮(2)(1 / 2)

我国古人很早就观察到每月中的大潮出现总是在月球的朔与望之后不久,于是据此推测潮汐与月球有关。公元1世纪,汉代哲学家王充就在《论衡》中指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唐代诗人张若虚也在《春江花月夜》中吟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但率先对潮汐现象进行正确的科学阐释的则是大科学家牛顿。不要以为潮汐现象只为地球带来了简单的潮起潮落,它对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像牡蛎之类的软体动物主要依赖潮汐生存,因为潮流能带给它们自己无法去寻找的食物。而且潮汐还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潮汐磨坊”,利用潮汐能来推磨;到了20世纪,人们又将潮汐能转化为电能,使远在海边的人也能享受到月球为他们带来的福利。而更为重要的是,潮汐是地球自转的“减慢闸”,可以使地球的自转速度逐步产生极其微小的减速变化;有了月球,地球的运转是非常稳定的,也增添了我们地球美好的生存环境。然而月球却逐渐远离我们的地球,大约每年远离3.8厘米。

古生物学家对一些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发现,古生物的生长节律可以反演地球自转周期的变化。距今13亿年前,地球的自转周期也就是一天的时间只有16小时,一年大约有546天;6亿年前,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20小时,一年有425天;6500万年前,地球一天的时间是23.4小时,一年有376天;现今地球一天的时间是23.934小时,一年有365.25天。有人通过研究认为,大约在40亿年前,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只要8小时,甚至有人认为地球刚诞生时,自转周期不足3小时。有些科学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飓风、台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会更频繁,其力度和破坏性也会更大。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可能会延缓地球上生命进化的进程,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很可能现今地球上还没有人类诞生!

类似潮汐现象对地球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最为直接的就是当“儿女”长大成人后,对“母亲”的呵护与保卫。也许是知道地球母亲在孕育自己的过程中,承受了多么大的痛楚,月亮这个懂事的女儿也格外照顾自己的母亲。无数次,曾有小天体意图撞向地球,欲对地球造成严重的伤害,月亮总会挺起自己的身躯,为母亲遮挡风暴,将这些小天体拒之门外,而月亮自己的身体却被砸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可以说,月亮成为了地球最忠实的保卫者。

一段美丽的故事行将结束,老人的娓娓道来,让我听得津津有味,曾让我觉得枯燥的科学资料,如今让我觉得十分有趣;那些曾不以为意的自然现象,则让我的心灵备受震撼。

这段探月的历程从一开始便精彩纷呈,而引领我走进这段历程的老人,就是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永远的感恩

听欧阳自远老先生讲述发生在太阳系—行星—卫星之间的故事,并不觉得这些主人公都是千里之外那些陌生的星球,而是发生在身边朋友身上的一段美丽邂逅。也许,在这位老人的心里,也早已把这些宇宙中的天体,当成自己的朋友甚至亲人,以至于说起每一个星球都如数家珍,讲述每一段故事都引人入胜。每一个星球、每一颗星辰,都在他的心里占据重要的位置。

我不相信宿命,但也许冥冥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缘际会。欧阳自远和浩瀚宇宙的不解之缘,可能从他出生之日起就已然注定了。

1935年的秋天,欧阳自远即将来到人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就在家人都在等待着孩子的第一声啼哭时,欧阳自远却迟迟不愿露面,亲眼看看这个世界,他的母亲随之出现难产症状。整整两天两夜之后,农历乙亥年十月初九(1935年11月4日),欧阳自远才终于降临人间,发出第一声嘹亮的啼哭。母亲因此所遭受的苦难,恐怕只有她一人才能感受。“儿女的生日,母亲的难日”这句话,恐怕只有为人母者才能够深深体会。

但天下的儿女均能体味母亲的不易,无论何时都会对母亲百般照顾,就如同守卫在地球母亲身边的月亮一样。直到如今,母亲仍然是欧阳自远心目中最伟大的人。多年之后,读到余光中先生的《母难日》,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她为生下自己而经历的痛楚,欧阳自远禁不住潸然泪下: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

这世界从你走后,

变得已不能指认;

唯一不变的只有

对你永久的感恩。

当母亲终于历经千辛万苦,将欧阳自远带到这个世界时,他的舅舅正在隔壁房间念书,刚念到《论语》里“有朋自远方来”这一句的时候,欧阳自远就来到了人世。舅舅听到小外甥的啼哭声,很感慨地说:“这个孩子生得这么艰难,是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