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化瘀,祛风热。主治过敏性紫癜热入营血者。
【随症加减】如瘀热渐清,阴虚渐复,上方去生大黄。
【方药解析】方中僵蚕能祛皮肤风热,李时珍谓其治“皮肤风疮”。《太平圣惠方》用单味白僵蚕治遍身瘾疹。本方用以治疗过敏性紫癜,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充分的依据。且僵蚕与大黄同用,一升一降,取升降散之意,能加强其清解血分瘀热的作用。
抗敏消癜汤
【配方】蝉蜕50克,白鲜皮20克,生地黄30克,茜草15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地龙15克,丹参20克,牛膝15克,甘草10克,大枣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次内服。20天为1个疗程,一般服1~2个疗程。
【功效】疏风清热,凉血止血,化瘀通络。主治过敏性紫癜风热型。
【随症加减】热毒盛者加生石膏、金银花、连翘;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玉竹;脾虚气弱者加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关节肿者加秦艽、薏苡仁;腹痛者加延胡索、木香;尿血者加白茅根、大小蓟;便血者加地榆、炒槐花。
【方药解析】本方用于风热引起的过敏性紫癜,方中以蝉蜕为主药,且用量较大,蝉蜕善解外感风热,又为治瘾疹瘙痒之要药,常与防风、荆芥同用,以祛风止痒。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蝉蜕有抗过敏和镇静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凉血解毒汤
【配方】连翘30克,生地、紫草各15克,炒槐花、徐长卿各12克,大枣10枚,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温服,儿童酌减。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凉血清热,祛风解毒。治疗过敏性紫癜。
【随症加减】若胃肠型呕吐者加半夏12克,竹茹10克;腹痛者加白芍30克,便血加炒地榆20克;关节型加薏苡仁30克,防风15克;肾炎型尿蛋白加白茯苓30克,黄芪20克,山药15克;白细胞多者加蒲公英20克,红细胞多者加白茅根30克。
【方药解析】方用连翘、生地、紫草清血分之热,徐长卿除营分风热,大枣、甘草和营卫。其中徐长卿有祛风止痛,清热解毒功能,研究证明有镇痛、镇静、抗炎、抗过敏和缓解肠管痉挛作用。
清营凉血汤
【配方】紫草30克,地肤子30克,侧柏叶30克,野菊花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疗过敏性紫癜。
化斑消癜汤
【配方】土茯苓15克,紫草10克,生地黄12克,丹皮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地龙10克,防己10克,苍术10克,薏苡仁12克,白鲜皮12克,地肤子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食前各服1次。上药剂量为10岁儿童量,年龄较大或较小者可适当增减。
【功效】养血清热,祛风利湿。治疗过敏性紫癜(关节型)。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临床分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者发病前常有呼吸道或病毒性感染史,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突发皮肤黏膜出血,呈瘀点或斑块状,甚至血肿。大多在6个月内自行恢复,少数转为慢性。慢性型出血较轻,但反复发作,可达数月至数年,脾脏轻度肿大,或引起贫血。血小板计数常低于5×10(上标4)/mm(上标2),且有形态异常,出血时间延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中医“肌衄”、“血证”、“葡萄疫”、“虚劳”的范畴。急性型多由外感热毒,或胃热炽盛,郁于营血,火盛动血,迫血妄行,溢于黏膜肌肤之间引起。病久则转为慢性,使脏腑气血耗伤,或阴液耗伤,或阴损及阳,病证以脾肾两虚为多见。脾虚则不能统血,血不循经;肾阴虚则虚火内动,扰乱营血,血不归经;阴损及阳,则虚阳浮动,病情更为复杂难治。
急性型宜清热养阴,凉血止血。慢性型宜养血益气,健脾补肾。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归脾合四生汤
【配方】生黄芪15~30克,当归10~15克,生地黄10~30克,侧柏叶15~30克,荷叶10~15克,炒槐花10~15克,山茱萸10~30克,阿胶(烊化冲)10~15克,生甘草10克,三七粉(分吞)2~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连服1.5~3个疗程。
【功效】补气养营,凉血宁络。治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随症加减】本方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气虚血热型,如出血明显者加三七。
【方药解析】归脾汤是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用方,尤其对病久脾虚不能统血者有明显疗效。吴氏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