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小验方,大疗效> 第2章 传染病(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 传染病(1)(2 / 4)

羌活、板蓝根(称羌蓝汤),增强解表清肺之力,荆芥、薄荷助麻黄散邪解表,前胡、牛蒡子助杏仁宣肺利咽止咳。

退热灵

【配方】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薄荷10克(后下),荆芥10克,板蓝根30克,半边莲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煮1~2沸即可,分2次口服。重者可日服3~4次。

【功效】疏风散邪,清热解毒。治流行性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包括外感风热证和风寒化热证。

【随症加减】如兼见鼻塞咳嗽时,可加用杏仁、桔梗、苍耳子、前胡;咽喉红肿,可加牛蒡子、山豆根、僵蚕、重楼之类。

【方药解析】本方组成简洁严密,方中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半边莲功能清热解毒,具有抗菌和明显抑制感冒病毒的作用。配伍辛散之薄荷、荆芥以疏风祛邪,共奏清热解毒、疏表解热之功,对流行性感冒或兼有上呼吸道感染而邪在肺卫者有良效。

正柴胡饮

【配方】柴胡6~9克,防风6克,陈皮6克,芍药6克,甘草3克,生姜3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口服。

【功效】解表退热,镇痛,镇静,抗炎。治疗普通感冒。

【方药解析】本方记载于明代《景岳全书》,适用于普通感冒无夹杂合并症,即景岳所谓“气血平和,宜从平散者,此方主之”。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在我国以甲、乙型为多见,其他三型也有发现。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患者可有黄疸和发热。病毒性肝炎除甲型肝炎预后良好,不转慢性外,其他各型多有急性、慢性之分。若病情重笃,有可能发展成重症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于中医“阳黄”范畴,因湿热蕴结,胆汁外溢所致,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虽无胆汁外溢现象,亦因湿热所致,所以二者都属湿热蕴结型。慢性肝炎属于中医“肝郁”、“胁痛”、“癥积”等范畴,证型大多为“肝气郁滞”、“湿热困脾”或“肝阴亏损”等。中医所称“急黄”,多见于暴发型重症肝炎,是热毒炽盛面正气受损所致。

一般有清热利湿、芳香化浊、疏肝解郁、健脾和中、活血化瘀、养血柔肝、滋养肝肾、清热解毒等法,可据临床辨证施治。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芳化愈肝汤

【配方】茵陈40克,茯苓15克,白豆蔻6克,杏仁10克,薏苡仁20克,厚朴10克,半夏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清热利湿,行气化浊。治疗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

【随症加减】如热重于湿者,加龙胆草、黄连、滑石;湿重于热者,加藿香、佩兰、车前子;大便于者,加大黄;恶心呕吐者,加竹茹、砂仁;胁痛者加延胡索、丝瓜络、青皮;脾虚便溏者,去苦寒药茵陈蒿,加白术、苍术;腹胀者,加大腹皮、木香、枳壳;阴伤者,加沙参、麦冬,白芍。

【方药解析】本方是在三仁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具有宣通气机,清利湿热的功效;方中以茵陈为主药,取其保肝、利胆和退黄的作用。

藿朴夏苓柴陈丹草汤

【配方】藿香10克,厚朴10克,姜半夏10克,茯苓10克,柴胡15克,茵陈15克,丹参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车前草15克,大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次温服。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主治急性甲型肝炎湿热并重型,证见身目黄染,小便黄赤,右上腹胀痛,脘痞纳呆,口苦,恶心,肢倦乏力,大便或干或溏而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濡数者。

【方药解析】本方为茵陈蒿汤和藿朴夏苓汤加减而成,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大黄泻实清热,与茵陈同用,对退黄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藿香、厚朴、半夏芳香化浊,除湿化痰,宽中降逆;柴胡疏肝,丹参行血,又清血分之热,都有保护肝损伤作用,促进肝细胞再生;茯苓、车前草、白花蛇舌草能利小便,渗湿热,促使退黄。

青矾散

【配方】青黛(水飞)1份,明矾6份。

【用法】研末为散,装胶囊,成人量每次1克,每日3次,开水吞服。

【功效】泻肝退黄。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方药解析】青矾散原载《卫生鸿宝》,治疗湿热黄疸。实验研究证明本方对麻醉犬有明显的利胆作用。青黛泻肝散火,清热解毒,与明矾合用对急性肝炎胆红素高者尤为适宜。

鸡骨草汤

【配方】鸡骨草30克,板蓝根、茵陈各45克,红糖5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功效】清利湿热,解毒退黄。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红糖

【方药解析】鸡骨草为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