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感冒是因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的一种常见呼吸道疾病,又称“上感”。临床主要以鼻塞、流涕、咽痛、头痛、关节痛、恶寒发热或高热等为主要症状。
感冒属于中医“感冒”、“伤风”范畴。引起本病的原因主要是外感风邪。多发于气候突变、寒暖失常之时,因禀赋素弱或过度疲劳、起居不慎、遭受雨淋,使风邪乘虚从皮毛、口鼻而入,邪犯肺卫而致本病。感冒有风寒、风热之分,风寒外袭,则症见鼻塞声重、头身疼痛、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风热外感,则症见发热、鼻塞涕浊、口干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本病的治疗,以宣肺解表为大法。属风寒感冒者,治宜辛温解表;风热感冒或寒郁化热者,治宜疏风清热,辛凉解表;对虚人感冒或反复感冒者,治宜扶正祛邪,益气解表。
对感冒的预防,平素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防卫能力,居室要经常保持新鲜空气及充足阳光,并注意个人清洁卫生。一旦患感冒,饮食宜清淡,多饮开水,忌食油腻辛辣燥热之品,以利于本病的康复。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银翘香薷饮
【配方】香薷6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青蒿12克,板蓝根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不宜久煎,分2次温服取汗。
【功效】发表解暑,清热解毒。治疗夏季流感暑湿证。
【随症加减】偏寒者加淡豆豉;偏热者加薄荷、野菊花;汗多者去香薷;咳重者加杏仁、佛耳草(鼠曲草);暑湿明显者加鲜藿香、鲜佩兰、厚朴、六一散;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
【方药解析】香薷辛温芳香,能解表散寒,祛暑利湿;青蒿清泻暑热;板蓝根、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且能防治并发细菌感染。
风热合剂
【配方】柴胡20克,黄芩20克,板蓝根60克,蒲公英60克,羌活20克,生甘草10克。
【用法】制成煎剂200毫升,日服3~4次,每次50毫升。
【功效】解表清热解毒。主治风热型感冒。
【方药解析】风热合剂是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半夏,加羌活、蒲公英、板蓝根组成。临床经验:风热合剂对风热感冒或同时伴有少阳证者效果较好,其退热速度比银翘散快。并且,柴胡、黄芩若按照小柴胡汤的柴胡12克、黄芩9克,疗效不够理想,加至现方用量时,才能取得明显疗效。
复方葛芷夷汤
【配方】葛根、白芷、连翘、肺经草(太白菊)、杏仁、浙贝母各15克,辛夷9~12克,板蓝根24~30克。
【用法】每日1剂,用水浸泡30分钟,煎20分钟,每剂煎2次,分3次服。
【功效】辛凉解表,宣肺除湿。治疗风寒或风热夹湿感冒。
【方药解析】外感无论有汗或无汗者均可服用。方中的肺经草,功能疏散风寒,宣通肺气。主治感冒、咳嗽等。
暑令感冒合剂
【配方】香薷6~10克,藿香、佩兰各10克,厚朴10克,炙枇杷叶12克,鸭跖草15克。
【用法】每日1剂,加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煎煮10分钟,滤取药液。每剂煎2次,口服。若人暮高热不退,可酌情加服1剂,分2次煎服。
【功效】发表解暑,除湿清热。主治夏季感冒,高热头痛,胸脘痞闷,身重体痛,或咳嗽咽痛,或身痛无汗,舌苔薄腻微黄,脉象濡数。
【随症加减】若体温高于39℃,加黄连5克;咽红肿痛明显者,加板蓝根12克。
【方药解析】本方系黄连香薷汤加减化裁而成,其中香薷、藿香、佩兰、厚朴解暑除湿,枇杷叶清金肃肺,鸭跖草清热利湿,为暑季感冒的常用方药。
荆防疏表汤
【配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秦艽10克,前胡6克,苏叶6克,薄荷6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用。
【功效】祛风寒,解表邪。治疗感冒风寒型。
【随症加减】表闭无汗加豆豉、葱白;有汗不解而形寒者,加葛根、桂枝、芍药,减薄荷、秦艽、苏叶。
【注意】本方有一定发汗作用,对小儿和老人虚弱者应注意防止出汗过多。
【方药解析】方中荆芥、防风、秦艽等都有解热镇痛和抗过敏作用,对感受风寒,周身疼痛有较好疗效。
加味麻杏石甘汤
【配方】麻黄5克,杏仁12克,生石膏45克(先煎),生甘草6克,羌活10克,荆芥10克,板蓝根30克,前胡10克,炒牛蒡子10克,薄荷6克(后下)。
【用法】每日2剂,水煎,只服头煎(不服二煎),连服2天,热退停服。
【功效】解表宣肺,清热解毒。治疗风热感冒。
【方药解析】本方采用张仲景麻杏石甘汤为基本方,能宣泄肺胃之热,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