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两性关系> 第7章 公民权与政治参与 (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章 公民权与政治参与 (4)(2 / 3)

够取消比例。

有人是从公平竞争原则出发反对规定女性比例的,他们的观点是:在选举中规定比例是强加于人,损害选举人的民主权利。正确的作法不是在选举中规定女性比例,而是要培养具有竞争实力的女干部,比如,举办“怎样当县长”的进修班,竞选前的从政见习等。硬性规定比例是消极的一厢情愿的办法,会引起人的反感,产生女性受照顾的误会。(汤细英,1988年主张取消比例的另一种角度认为,差额选举导致大批女干部落选是正常的,落选说明她们不称职。这些女干部曾因为是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劳动模范而被选拔上来,但却不是合适的领导者。只是为了在干部队伍中保证适当的女性比例以示领导对女性的重视,才被提拔上来的。她们是男性领导集体的点缀,并无参政意识和议政能力。上级一旦不规定比例,她们就落选了。

(兴之,1988年持这种观点的人还指出,许多女干部从政抱负和参政意识不高。例如,有一项调查表明,虽然中青年女干部中80%左右能胜任现职工作,但其中只有30%左右的人希望跻身于更高的职位,其他人则安于现状,不求升迁。有些女干部竟持有女性不宜从政的观点。有人对山东省直属机关120名县处级以上女领导干部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在“你认为目前影响女性参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栏中,回答“社会有偏见”的占84%;认为领导不重视的占46%;认为女性不适宜参政的占18%;认为女性知识面窄的占13%;认为女性能力差的占12%。(梁旭光,1990年)《中国妇女》杂志对城市女性所做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女性对掌握权力的职业抱负低于男性。在调查列出的九种职业中,女性的前三项选择依次为:科研技术人员,教师和医生护士;而男性的前三项选择依次为:科研技术人员,企业管理干部和行政事业单位干部。

还有人对规定比例的作法做了更深刻的分析,认为衡量女性参政的标准不在比例高低;女性进入领导层也不一定能成为女性利益的代言人。那些由女性担任政治领袖或国家首脑的国家,同以男性为领袖的国家没什么显着不同,如撒切尔夫人、阿基诺夫人、梅厄夫人、班达拉奈克夫人的政府就并没有为女性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她们并不能代表女性的利益,反映女性的要求,并未在其制定的方针政策中反映出与女性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如在家庭福利方面,男女同工同酬、离婚、堕胎等方面。(万山平,1988年相反的意见则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在各级权力机构的构成中为女性保留一定的比例是必要的。因为几千年历史使女性参政能力薄弱。给比例是用强制手段抵消一下人们对女性从政的偏见。女性从政还处于幼稚阶段,无法同有几千年从政史的男性竞争。形成气候以后,比例就无必要了。

(苏南,1988年)持这种观点的人援引了一些女性参政水平很高的国家仍有保证女性比例的作法,以证明保障比例的办法并非中国独有,例如,挪威于1976年作出规定,提出候选人时必须一男一女,最后结果由选举产生;丹麦政府规定,政府各部门提候选人必须一男一女,最后结果由部长决定;198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芬兰平等法规定,在芬兰所有通过选举产生的机构中,女性的比例应占40%。(林松乐,1991年)一些参政水平低的国家更有这种作法的先例可供参照:从1979年开始,埃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女性的政治权利和地位,总统命令在埃及国会中增加30个女性席位,比原来增加了五倍,同时要求26个地方人民会议的议员中有五分之一必须由女性担任。(龚诒基,1981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现阶段,在选举产生的机构中保障女性的比例是必要的,符合女性的实际情况,对提高女性的参政水平是有利的。

总的看来,全世界的女性在参政方面与男性相差还是很远的。《到2000年为提高女性地位前瞻性战略》认为,除非采取某些重大措施,否则妨碍女性参与政治生活、参与制定影响到她们本身的政策和参与制定国家的女性政策的各种障碍无疑将会继续存在。这也可以适用于对21世纪女性参政水平发展前景的预测。

从世界范围看,北欧女性参政将会继续处于领先地位,并逐步达到在各类选举结果中占到50%的比例。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女性参政虽然在女性地位的各项指标中仍然会是最差的一项,但可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中国政府在执行内罗毕战略国家报告中提出:就总体而言,中国女性参政比例仍然偏低,机会不均等的状况仍然存在。因此,中国政府针对女性参政比例较低的状况制定了培养选拔女干部的规划,要求在1995年前,100%的县和50%的乡镇领导班子中至少有一名女干部;同时,加强了对女干部的培训;还规定了女性参政的比例,即在各级人民代表换届选举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提出女代表比例要在20%以上,并要求逐步提高这个比例。进一步的规划是,在2000年以前,实现各级领导班子中至少要有一名以上的女性,以便能够代表女性特殊利益和要求,对平等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