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症,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达到最佳效果。
糖尿病患者对待糖尿病,也应该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保持开朗、平静的心态。要采取“在战略上藐视,在战术上重视”的原则。
2.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是什么
小谢知道自己确诊糖尿病后,精神状态就一天不如一天,家人劝也劝不好,更不肯去医院,因为照他的逻辑“那是我得知噩耗的地方”,家人说那就换个医院,他无精打采地说“其他家医保不报销”,家人哭笑不得。
但看着小谢一天天憔悴下去,只是沉浸在结果中,不敢面对现实,明显是有了心理障碍,却束手无策。最后谢太太无奈请了熟识的心理医生来家里,进行开导。
要说吧,还是专业的有效果,3次开导后,小谢渐渐有了精神,开始跟新婚的太太讨论治疗方案,也看到了对他不离不弃的爱人的好,治疗的干劲更充足了。
得知病情后意志消沉是心理障碍吗
是的,有的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得知病情后会意志消沉。这时家人千万不要忽视或者误以为是短时间的情况。
糖尿病心理障碍的临床特点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在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1.糖尿病患者特有的恐惧心理,尤其是常常对以下情况感到恐惧。
(1)确诊患有糖尿病。
(2)需要改变生活模式(饮食、运动调整)。
(3)糖尿病的治疗繁琐,包括:规律服药、注射胰岛素、定期门诊、血糖监测等。
(4)会出现并发症。
(5)可能发生低血糖反应。
(6)因为糖尿病而调整工作。
(7)可能影响家庭关系等。
2.糖尿病患者会有以下几种焦虑。
(1)对糖尿病缺乏了解而出现焦虑。
(2)对焦虑状态习以为常,否认焦虑存在。
(3)担心血糖控制不佳。
(4)害怕并发症。
(5)恐惧胰岛素注射。
(6)疏远感、自罪感。
3.糖尿病患者的抑郁。
抑郁症约占糖尿病患者的1\/5,心理、社会原因复杂,与糖尿病互为因果,诊断要慎重,复发率高。
那么该怎样处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呢?
1.严格控制血糖,预防及治疗低血糖及并发症。
2.正确评价患者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状况,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
3.运动有助于患者降低血糖,提高生活情趣,积极配合治疗。引导的方法是树立运动促进健康的观念,恰当安排运动时间,培养运动兴趣。
4.尊重患者,帮助他们保持自尊。
5.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生、护士要尊重患者,倾听患者心声,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患者提高认识,配合治疗(饮食、运动、药物)使其对生活的满意度提高。医生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遵守医嘱,自强不息。依赖医生是患者常见的行为。不少患者认为治疗是医生的事,缺少主动性,消极配合。对这样的患者,医生、护士应当帮助患者建立自尊、自爱、自强和自信心。
(2)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如前所述,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并发症发生率很高。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大压力。但是家人要齐心协力,监督患者降糖,让患者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治疗康复。
护理人员适当的心理干预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康复
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其主诉,了解其焦虑和抑郁的原因,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及时解答,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其情绪,给予支持、鼓励、忠告,帮助其制订生活作息时间表,转移其不良心境。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明确糖尿病是可控制的,并介绍意志坚强的患者与其进行“心理交流”,以洞察法让其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焦虑的心理障碍。
对患者进行音乐治疗,可定期播放一些轻松欢快的歌曲、戏剧、交响乐等。这些感官刺激可作用于大脑右半球,导致内啡肽增加,产生愉悦感,从而达到缓解紧张或焦虑状态的目的。
身病也得心药医,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会让治疗效果立显。
3.糖尿病患者怎样进行心理护理
16岁的妙妙患病后对糖尿病还是一知半解,但是身处青春敏感期的她对这一“噩耗”一直无法消化。不许家人提“糖尿病”三个字,不吃药,不运动,精神逐渐抑郁。家人心疼之际也无法斥责管教,最后只有求助于医生。
医生坐在她的旁边,第一个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