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糖尿病防治100分> 第3章 糖尿病的基本常识(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章 糖尿病的基本常识(2)(1 / 4)

血糖升高开始于凌晨3时左右,持续至上午8~9时。“黎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午夜过后体内生长激素增多,生长激素是促血糖升高激素,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正常人的胰岛β细胞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缺损,尤其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凌晨血糖显著升高,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中亦可出现“黎明现象”。

首先,“黎明现象”导致空腹血糖升高时不要轻易加服降糖药,应当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剂量,以避免发生低血糖而危及生命。

其次,可以通过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来解决。有“黎明现象”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在白天口服降糖药物的基础上,睡前加施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可收到良好的疗效,使清晨空腹血糖高的现象得到控制。

最后还要注意,注射前需要加食睡前小吃,如半杯牛奶和两片饼干等,以避免注射胰岛素后发生低血糖。一旦清晨空腹血糖得到满意控制,白天餐后血糖也便易于控制。

“黎明现象”与“苏木氏现象”的异同

同样都是空腹血糖升高,另外一种可能与“黎明现象”弄混淆的就是“苏木氏现象”。当出现低血糖反应时人体会出现自我保护的反应,其中之一就是把肝脏里面储存的糖原分解出来释放入血,从而升高血糖。

如果在黎明前出现低血糖反应,但因症状轻微和短暂而未被发现,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应性高血糖,这种情况就是经常出现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的“苏木氏现象”。如果忽略了“苏木氏现象”,看见空腹血糖升高就盲目加大降糖药物的用量,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低血糖事件,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有“苏木氏现象”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应减少作用于晚餐前的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剂量,增加睡前小吃。睡前小吃是晚餐的分餐,可以有效防止前半夜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需要时刻紧盯自己空腹血糖的变化。准确性较高的方法是监测凌晨3~4时的血糖水平,若凌晨血糖偏低就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6.怎样及早发现糖尿病

在毕业后6年的同学聚会上,读书时身体一直特棒的小韩却说自己现在得了糖尿病,天天吃药,很心烦。同学问他何时得的病。

他说,去年单位体检时,他的空腹血糖为64毫摩尔\/升,医生说没什么事儿,不是糖尿病,也没有具体交代这种血糖值今后有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趋势,以及有关糖尿病的预防等事项。因而他也没有在意,不仅没有重视和预防,而且工作和生活更加无规律,还酗酒和熬夜打牌。不久前,小韩发现自己总是头晕、乏力、腿软、口干等。

去医院一检查,空腹血糖已升至89毫摩尔\/升,确诊为2型糖尿病。小韩正是被自己的疏忽给耽误了,去年空腹血糖为64毫摩尔\/升时,如果能及早高度重视并及早干预,对症下药,有可能就不会发展到今天这种状况。

糖尿病初期是可以预防的吗

可以。糖尿病初期阶段,如果预防得好,则可以不用进入药物控制阶段便可恢复。

要正确对待糖尿病前期阶段

现在,相当一部分患者对于糖尿病前期阶段和状态不了解、不重视,而且一部分医生对此状态也是认识模糊,不能及时指导患者积极地、认真地进行干预,以至于使其很快进展为糖尿病,不禁悔之晚矣。

预防糖尿病,就必须从糖耐量低减(IGT)和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阶段着手进行干预。因为IGT和IFG均为糖尿病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血糖调节虽已受损,胰岛素的分泌及作用已存在缺陷,但还不是糖尿病,其胰岛细胞的功能尚可。

若此时及时发现,又对其有足够认识,并立即进行生活干预或适当的药物干预,争取尽可能地恢复胰岛功能,即可推迟糖尿病的发生,或长期停留在这一阶段,部分患者甚至可以恢复到正常的血糖水平,唯有这个阶段可以逆转,可以治愈。如不重视此阶段的预防干预,一旦进展为糖尿病,就要终身服药了。

及时检查才是正道。在糖尿病的各个阶段,身体内部如心脑血管等是否受损不易被发现,因为这些患者不容易感觉出来,这个时候就要及时深入检查,不要延误。

糖尿病的三个阶段

糖尿病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患者要先确定自己所处的阶段再对症下药。

第一阶段: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但也有不明显的情况,如视力下降、头晕、身体疲倦懒惰等。

第二阶段:视力模糊,仿佛有一层薄雾遮挡;皮肤瘙痒,犹如蚁爬;皮肤刺痛,手指或手掌发麻,有不舒服感;双腿浮肿,脚底发麻,冬天脚凉;浑身累,疲倦,走不动路。

第三阶段:眼睛逐渐失去视力;手部麻木感加剧;下肢麻木无感觉,并出现紫斑,脚麻木无感觉、溃烂需要截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