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低调做人的密码全集> 第9章 行为低调:莫在人前出风头 (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章 行为低调:莫在人前出风头 (4)(1 / 3)

中国有“话多不灵”、“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善吹者未必是人才”等说法,即在告诫人们,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因为滔滔不绝的讲话自然会牵涉到对诸多事物的看法、见解,对他人的好恶、爱憎等,从而暴露出许多问题。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不是被人抓住把柄,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就是被人传话时曲解其意,增加不必要的误解、隔阂,徒添烦恼,有时甚至为此丢了性命。

言多必失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为此,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儿子,名为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喜欢谈论军事,别人往往不是他的争论对手,因此尤为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为他感到担忧,认为其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且这样说道:“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也就算了、假如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连遭失败。”果真如此,公元前259年,秦军再次侵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曾在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全军由廉颇负责指挥,虽然他年纪已高,但打仗依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获胜。秦国深知这样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前往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于是便派赵括替代廉颇。赵括自以为其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达长平后,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最终,四十多万赵军全被歼灭,他自己也由于秦军箭射而亡。

明朝刘如孙曾根据这个历史故事,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一句:“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人们便由此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意在告诫人们:要想成功,就必须避免纸上谈兵,只有多做实事,才能取得成就,否则,易引来他人的嫉妒和仇恨,对自己有害无益。

俗话说得好:“枪打出林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那些在人们面前,大言不惭、大夸其谈却很少付诸行动的人,往往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和不满,严重地影响人们之间的感情以及自己生活和事业的顺利发展,甚至为此赔上身价姓名,就好比“纸上谈兵”的赵括。

言多必失,多言多败,只有保持沉默,才永远不会出卖自己。所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应少说话,多做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少说话并不等于不说话。做人就应该言出必行,行必有果,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要么不说,要么说了,就要守诺,就得让自己所说的话变成现实。

能够说出智慧语言的人,并非真正的智者;能够做出智慧举动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这句话并不深奥,其中的道理也十分简单明了,似乎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夸夸其谈、光说不做的人确实不少。

在众多人的思维形式中,都存在着一个相同的共性,那就是:说一尺不如行一寸。有道是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飞跃必来,突破必至。这虽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模式,却道出了人生中的哲理。

总而言之,言讷而行敏,少说话多做事,将自己慢慢培养成一个谨言慎语、在言语上颇有修养的人。

少说多做

在生活中存在两种类型的人:天天沉浸于言论之中,看不到一点行动痕迹的人和话少行动多,且能把说法落实到计划中的人。任何人都知道,后一种才是受人们欢迎的人。

其实,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修养的人,会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他们的话说到哪里,人就做到哪里,既不讲废话,又不讲空话。所以,他们受人欢迎、尊敬,值得大家信任。

民间有俗语曰:“爱叫的鸟,没毛。”在莽莽丛林之中,大大小小难以数清的鸟,有各种不同的声音、颜色、体形、神态、爱好及技能,会叫的,不会叫的,爱叫的,不爱叫的,叫响的,不叫响的,叫得好听的,叫得不好听的……爱叫的,叫得好听的,不一定是灵鸟,益鸟;不爱叫的,叫得不好听的,不一定是笨鸟,害鸟。

雄鹰只偶尔一呜,麻雀却整天叽喳。

蚂蚁最勤奋,却很寡言。

其实,做人也应该如此。

也许你已经发现,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空谈家,形式主义者、教条主义、口号主义者,说空话,讲大话,不办实事,即使是办事,也只不过是蜻蜓点水,干不出任何成绩,更不用说有一番大作为了。于是,人们戏称他们为“只听雷声,不见下雨”。其实,他们所不知道的是,一个人,空有三寸不烂之舌,只能讨得他人之残羹冷炙。单有满腹经纶,亦只能在市曹中叹上天之不公。那成功之道,路在何方?早在三国纷争之时,蜀相诸葛亮,就为人们点明了方向。当曹操伐吴之际,他曾只身到东吴联合破曹,先舌战群儒,镇得东吴白髯老臣莫敢再提降字,后又凭借二十草船骗曹箭十万,七星台上借东风三天,助东吴火烧曹军八十三万,使曹操丢盔卸甲,为三国鼎立之势打下了基础,使诸葛孔明的大名,至今仍响彻天地。丞相孔明的事迹向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